据《劳动报》报道,“共享单车”掀起全民单车热,引发无数讨论和关注。被“共享单车”带火的“共享”概念,也让“共享图书馆”再次成为大众的热议话题。
其实,近年来,网络借书、移动图书馆、地铁图书漂流、共享书吧等互联网时代下图书共享的方式一直层出不穷,上海也陆续涌现了一批颇受欢迎的共享图书馆。24小时无人值守、数字阅读机、社区商圈图书共享、一张借阅卡通借通还,成为了共享图书馆的几大特色。
那么,共享图书馆如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资源如何惠及基层职工?笔者历时一周,走访沪上不同社区、园区、商区里的共享图书馆,倾听读者心声,探寻他们真正的文化需求。
无人值守自助借阅
长宁24小时图书馆打造深夜文化绿洲
WiFi、空调、茶水、桌椅……这里不是咖啡厅,却座无虚席。100平方米的面积,只需一张读者证,17000余册图书可以全天候免费借阅,而这座通宵无人值守的24小时图书馆在长宁区图书馆内设置已有两年时间。
24小时图书馆位于馆内一楼,入口在北门,读者可凭读者证刷卡进入。入口左侧是一台自助借还书机,读者可自行刷卡借书、还书,入口右侧有两张桌子和八个椅子供读者现场阅读。
与普通图书馆相比,24小时图书馆虽然内部陈设相对简单,但却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在服务时间上的界限,真正做到了“共享”的概念。学生、上班族、退休老人,或倚,或靠,或席地而坐,任何时间来到这里,都可以安享阅读之趣。
笔者观察发现,即使是工作日,这里也依然坐满了人。上周三晚上8点,从事销售行业的张莹刚刚下班就直奔图书馆,把上周借的4本小说放在自助机上,插卡扫描,整个还书过程不过半分钟。
张莹说,因为图书馆8点下班,许多上班族经常会错过借还书的时间,有了24小时图书馆后,不用再特意想着什么时候还书,什么时候到期。不用在意时间、地点,反而更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对张莹来说,阅读是精神生活最好的调味品,尤其是家门口有了24小时图书馆后,“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书香,幸福感更强了。”
其实,不仅在长宁,像这样的共享图书馆在上海还有很多。
2013年,嘉定区打造区图书馆新馆,随之诞生的24小时图书馆位于正门一侧,刚刚毕业的广告设计师李然就是这家图书馆的老朋友。
平时调休时,李然会单独抽出半天时间到24小时图书馆,选一本小说、冲一杯咖啡,静静阅读。有时候下午过来,尽管主馆开着,李然还是愿意窝在这个小馆内,就是因为这里更安静,可以忘记时间,尽情阅读。
图书馆工作人员小郭也说,24小时图书馆虽无人值守,图书数量也相对有限,但自开门以来,读者就从未间断过。馆内图书也基本没有毁坏和丢失的情况,市民阅读都比较文明,尤其一些白领读者甚至养成了深夜前来读书的习惯。
无需借书证不用付押金
华阳社区爱心书亭让阅读流动起来
去年,“地铁图书漂流”的共享方式走红网络,为了让沉淀在广大读者手中的图书流动起来,今年读书节期间,长宁区图书馆再添创举,开设爱心图书漂流亭。宽敞明亮的阅读区,不同类型的刊物,走进华阳街道社区中心,浓郁的读书氛围迎面而来。
自今年6月试运营以来,每天都有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这里品味书香、增长知识,社区办公室主任茅青说,是阅读漂流亭让整个社区“活”了起来。
无需借书证,不用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在这个24小时开放的阅读空间里,市民看到喜欢的书便可以取走阅读,家里闲置的书也可以放进去,好书共享就是“爱心图书漂流亭”的唯一理念。
据长宁区图书馆馆长汤肖锋介绍,漂流亭的想法从去年年底开始酝酿,今年年初建设完成,第一批投放了350册图书。虽然无人专门看管,但也设置了基本使用规则,借阅者每次只能拿一本书,看完归还。
没有实时监督,图书漂流亭的运营维护难免让人存疑。但茅青说,“图书漂流”倡导的就是自觉、共享,要相信读者的素质和阅读的初衷。运行半年,每个月都有超过半数的书籍被借走,社区中心也经常收到读者捐赠的藏书。
为了更好地让图书资源“活”起来,华阳街道还和隔壁园区里的漂流亭做起了定期互动,社区居民与白领读者定期交换图书,以书会友。“让沉淀在读者手中的图书在社会大众之间流动起来,这才是漂流亭的意义所在。”
在附近居住的王阿姨今年刚刚退休,原本不适应退休生活的她,如今却在爱心图书漂流亭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借书、捐书、与上班族们一起参加读书会,王阿姨说,阅读和分享让自己心态越来越年轻了。
如今,这个图书漂流亭已经成为了华阳街道远近闻名的文化绿洲,面积虽小,但定期更新的图书资源却为附近读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盛宴。看到居民们自觉接受书香的沁润,白领们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每个人都很快乐,并且把这份文化孕育出的快乐传递给了更多人,茅青说,这是她2017年最骄傲的一件事。
一台阅读机3000册图书
园区职工也可随时随地随手阅读
众所周知,上海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尤其是上班族,忙碌的生活让他们到图书馆的时间更加有限。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些职工读者群体,让他们也能充分享受公共文化资源,近年来,长宁图书馆继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利用数字资源的宏大优势,开发了电子图书阅读机。市民只要扫描二维码,下载App,经过身份认证就可以免费使用长宁区图书馆的电子书资源,客户端上每年会更新3000册电子图书。“把馆内的服务平台和数字资源输送到馆外,把在场的图书变成在手的、在家的、在线的,要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地享受到阅读服务,让我们的图书馆无处不在。”汤肖锋高兴地说。
其实,主打电子书的数字阅读机在该馆已经试运行了有近两年时间,因为打破了阅读的空间外延,可以随时随地掌上阅读的“数字阅读机”在白领群体中格外受欢迎。为此,长宁图书馆也将这一移动阅读生态系统“复制”到了更多公共空间。
如今,在天山金虹桥、华阳街道、新华幸福里、虹桥东银中心等25个社区和商圈里,都可以看到电子书借阅机的身影,也让更多市民更便捷地享受到了图书资源服务,杨珊就是“粉丝”之一。
下午6时,杨珊像往常一样来到了长宁区图书馆,在大厅的数字阅读机上,扫描了一本《唐诗宋词》后,一边翻阅一边等待孩子放学。“这里距离学校就几分钟的路程,离家也很近,等孩子放学后还可以到这里看会书。”杨珊说,图书带给人的精神滋养是很多东西无法比拟的。
但忙碌的生活,让杨珊无法时时到图书馆读纸质书,电子书方便又可以无限下载,恰恰满足了她庞大的阅读需求。在杨珊看来,图书馆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的地标以及市民精神生活的“养生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滋养如何,图书馆承担着很大的作用。而电子书将图书馆的文化辐射功能无限扩大,必将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浦东借书嘉定还
从2小时到5分钟,文化资源不断蔓延
上周,市总工会、市文广局召开“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推进会”,就如何进一步推进职工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展开了讨论,并在文化阵地方面明确提到了,“要积极拓展服务社区群众的公益功能,将符合条件的‘职工书屋’等逐步纳入全市图书馆一卡通体系。”
一卡通,意味着通借通还。事实上,目前上海市图书馆一卡通系统已经辐射到了200多家区级、街道、社区图书馆。以前想找一本书,可能要跑几十公里,坐几十分钟车程到上海图书馆,一借一还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如今,在浦东借书,在嘉定也可以还,甚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阅读服务,这一点,李婷婷感受颇深。
家住嘉定南翔的李婷婷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工作者,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从小家里的读书氛围就十分浓厚。但毕竟家中藏书有限,尤其是工作后,为了给自己充电,家里的图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她的需求。因此,李婷婷每周都会到淮海中路的上海图书馆借几本书,但从家到上图,来回近2个小时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让李婷婷十分苦恼。
为了推进全民阅读、为市民在家门口搭建阅读空间,今年9月,由嘉定区图书馆打造的“我嘉书房”落沪南翔,刚好就在李婷婷家所在的小区旁边。24小时开放,1万余册图书,自助借阅,更重要的是书房还纳入了“一卡通”系统,开门第一天,李婷婷就带着父母去体验了一把。
“书多、环境好,以前借本书要坐2小时地铁,现在步行5分钟就可以借阅全市图书资源。”因为借书更方便了,李婷婷的阅读时间也大大增加,以前去上图,最多在馆内待3个小时,如今图书馆就在家门口,李婷婷每次阅读时间至少5小时。
打造“我嘉书房”,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成果,是嘉定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一大举措,丰富的藏书量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像李婷婷一样的读者。如今,这个24小时共享的“我嘉书房”早已成了读者们的“我家书房”了。
此外,嘉定区还有100家由政府投入图书、由志愿者提供场地的“百姓书社”,遍布在远离公共图书馆的农村家庭、村委会和企业。区图书馆、共享图书馆、百姓书社共同织就了一张便捷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用李婷婷的话说,“从2小时到5分钟,时间变更的背后是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不断蔓延。
原标题:阅读无处不在 “共享图书馆”成为大众热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