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4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45%。总体看,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中有进态势持续。其中,新产业新产品增长较快,网上零售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等多个“快”凸显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分析称,从工业生产看,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增速与上年全年持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6.6%。
从消费看,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376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30439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1-3月份加快2.5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55747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与1-2月份持平,比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5.5%,增速分别快于全部投资5.3和9.4个百分点。
刘爱华还指出,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中高端制造业加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此外,市场信心持续改善。
对于部分指标出现的短期波动,刘爱华指出,一是节假日移动因素,二是受增值税下调影响。增值税下调发生在4月1日,很多企业积极调整生产节奏,对月度之间的生产任务分配造成一定影响。从4月份整体的生产、需求、就业、物价和企业生产预期等方面的指标综合变动趋势来看,经济运行总体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总体上,中国经济表现出了韧性好、潜力足、活力强的状态,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不过,刘爱华也指出,目前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从国内看,结构性矛盾也还仍然比较突出,所以整体上仍存下行压力。“下阶段,要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不断加大‘六稳’政策落实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刘爱华还表示,我国宏观政策空间仍然较大。“目前通胀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财政赤字率也比较低,外汇储备比较充足,从这些方面看,宏观政策操作的空间比较大,政策工具比较丰富、比较充足。总体上看,宏观政策的空间大是未来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宏观调控“工具箱”已打开,一揽子调控政策开始逐渐发力。3月30日,央行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这是继2月3日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后,央行的再度“降息”。
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会议还对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支持湖北有序复工复产等作出部署。
据介绍,政策调整后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相应提高,这将有助于便利境内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备受关注,疫情对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如何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今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扩散,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肺炎疫情短时间内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应客观评估和理性看待,疫情短期影响难改经济长期稳中向好趋势。
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
央行消息,初步统计,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明显多增,得益于结构的改善。
6月28日,中国(深圳)宏观经济高峰论坛暨“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举行。平安科技和复旦大学联合成立的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旨在推进人工智能在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打造顶尖的智能宏观经济与投资的研究平台,为新时代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治理政策以及企业宏观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提供前瞻性的支持和建议。
在稳增长前提下结构性去杠杆,仍需适度提高中央政府杠杆率,盘活政府资金存量,同时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基本方向,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继续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显性化的过程。
中国经济一季度成绩单17日出炉。首季经济“开门红”,多项宏观数据超预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4%,工业、消费、投资、进出口增速加快,回暖迹象显著。市场预期和信心也在增强。一些国际机构、国际投行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