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
李克强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更有效运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完善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等政策,适时适度调控,完善政策协同、传导和落实机制,增强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支持,提振市场信心。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带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继续做好支持企业稳岗、拓展就业空间等工作,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持就业大局稳定。
李克强说,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按照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要求,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大突破,破除企业投资兴业的隐性门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抓住我国开放举措不断出台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达成共识的契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强化科技创新,持续开展双创和互联网+,提升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力,加快制造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说,要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机制和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聚焦群众需要深挖市场潜力,大力发展养老、托幼等服务,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打通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堵点。多措并举稳定农业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取消不合理禁限养规定,多策并举确保市场供应,抑制部分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国内外形势相对复杂的情况下,维持国内经济基本面平稳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需要更多强调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通过加快前期各项政策的落地和协调推进来提升政策的有效性。
“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宏观政策目标,既要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又要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挖潜力。有效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成为政策重要落脚点。”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表示,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带动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瞄准民生领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既是强内需的两大基本策略,也是激发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宏观调控“工具箱”已打开,一揽子调控政策开始逐渐发力。3月30日,央行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这是继2月3日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后,央行的再度“降息”。
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会议还对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支持湖北有序复工复产等作出部署。
据介绍,政策调整后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相应提高,这将有助于便利境内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备受关注,疫情对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如何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今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扩散,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肺炎疫情短时间内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应客观评估和理性看待,疫情短期影响难改经济长期稳中向好趋势。
央行消息,初步统计,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明显多增,得益于结构的改善。
6月28日,中国(深圳)宏观经济高峰论坛暨“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举行。平安科技和复旦大学联合成立的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旨在推进人工智能在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打造顶尖的智能宏观经济与投资的研究平台,为新时代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治理政策以及企业宏观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提供前瞻性的支持和建议。
在稳增长前提下结构性去杠杆,仍需适度提高中央政府杠杆率,盘活政府资金存量,同时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基本方向,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继续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显性化的过程。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4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45%。
中国经济一季度成绩单17日出炉。首季经济“开门红”,多项宏观数据超预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4%,工业、消费、投资、进出口增速加快,回暖迹象显著。市场预期和信心也在增强。一些国际机构、国际投行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