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刺激经济措施并未产生副作用
加强政策预调微调 注意掌握运用力度
刺激经济措施并未产生副作用
中国今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际收支更趋平衡,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专家表示,中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运用得当,力度适宜,推出时机也很精准,并未产生副作用。
运用政策保增长很必要
2012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一方面发达经济体不景气造成外需收缩,另一方面国内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经济增速持续回落。这种情况迫切要求采取措施促使经济快速企稳和回升。
中央决策层强调,今年的宏观调控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今年以来的经济增速仍在预期目标区间之内。但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让稳增长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根据形势变化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举措。
“稳增长是为了遏制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是为了稳大局、稳通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对本报记者说,稳增长措施包括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结构性减税等财政政策,针对出口的一些扶持政策,以及发改委批准的和地方政府进行的新投资项目等。
当前政策得当措施得力
降低流通成本扩大消费、按“十二五”规划快速启动重大投资项目、完善外贸出口政策、推进结构性减税、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减轻企业成本负担……一系列预调微调措施在2012年密集出台一起发力,为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茉楠指出,前期政策预调微调已见成效,经济没有再下滑,目前中国经济已稳住了,没有出现硬着陆。
最新数据表明,稳增长政策得当,措施得力。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有小幅回升。分析认为,PMI回升得益于由地方政府主导、国家发改委作为推手的新一轮基建投资热潮。这些投资规模超万亿的基建项目对水泥、钢铁、机械等行业能够形成直接利好。预计,随着更多基建项目陆续开工,制造业企业的境况可能将持续改善。专家表示,去库存已经开始了,采购量已经上升了,去杠杆也就来的更快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