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闫的三十万里路
老闫的三十万里路
老闫的三十万里路
老闫的三十万里路
映象网讯 盘山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指路的老乡还让向上走。终于,在山顶的转角处,看到了蓝衣黄帽、腰间挂着工具的闫磨生。我们刚跳下车,就被一双厚实的大手紧紧握住,这位笑容朴实的54岁电工连声说道:“欢迎你们来这儿,辛苦了啊!”
其实,这哪里算的上“辛苦”呢?
坚守,让流汗成为习惯
柳树岭的线杆沿着山体整齐的排列着,组成波浪起伏的“光明之线”。闫磨生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检查这些相距甚远的电杆。每个月他都要沿着连绵的山脉走上两到三次,一次就是几十里路。4.29千米线路、65基杆塔、两个配电台区,如果送不上电,不管是在泥泞的深沟,还是危险的悬崖,他都要一一上杆检查。
茂盛的山林对游客是风景,对闫磨生却是障碍。只在最初的三五米路有石头简单铺设的台阶,再远就只有丛生的草木。“我们现在走的都是最好走的路。不陡,蛇还少。”脚下这条不足30厘米宽的泥路,就是闫磨生口中“最好走”的路。
雨后泥泞的土地、没到头顶的野草、湿热的空气,他就是这样走过了30个酷暑,三十多万里路。“一直都是这样,没什么辛苦,都习惯了。”他走在最前面,还不时回头留意着其他人的情况。
到平地我们才发现,袜子上扎满了刺蒺藜,未及摘掉它们,就听闫磨生说:“这儿有点张角,需要登杆检查下。”他穿上脚蹬,三两下就爬到了杆顶。
路过的老乡和他打招呼,像我们问“吃了没”一样自然的说:“又检修啦?”他只在杆顶应了一声,就又忙开了。
考虑到线杆老化可能引发山火,造成国家财产损失,闫磨生就提交了申请更换线杆。在去年冬天,这条线路完成改造,共计4.29千米。当时,由于无法使用吊车,每一根线杆都要他和同事们抬上一天。而峭壁上的线杆,更是他们“撵着头皮”才立上的。“现在改造了,线路不从林子里走,可算是安全了!”换了新线杆,他也松了口气。
热心,百姓之事无小事
6个自然村,80多户村民,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山间。从1973年刚通电时一年用不了一度电,到现在家家户户都开始用上电器,闫磨生见证了这些年电网的发展。
“现在别说停一天,哪怕停一个小时电,电话就直接打到手机上了。咱干的是电工,不愿意听老百姓说是咱把电弄没了。”说到这些年的工作,他言语中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闫磨生是“太行山的95598”,大家都知道他的手机号。有时为一颗坏灯泡、一个坏开关他就要跑山十几里路。
他到山顶收电费,却有住在半山的老人打电话说电视能用,灯泡不亮。他匆匆赶到山下检查,发现是灯泡该换了。多走了十几里路就换个灯泡,可若不去,闫磨生心里总是过意不去:“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可是因为能力和水平都有限,咱农电工只能老百姓做点小事。”
2012年大年三十下午, 80岁留守老人张雪荣家里突然断电了,闫磨生接到电话二话没说就上路了。到达张大娘家时已经是傍晚,闫磨生顾不得喝上一口水,立刻着手排查。40分钟后张大娘家里的电灯重新亮起来了,灯光映着闫磨生那疲惫的笑脸,让张大娘很是过意不去:“孩子,大年三十的,就为我们俩让你跑这么远。”他拍了拍党徽说这是他该做的。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在山里生活,条件不好,收入又不高,就陆续搬到了市里。有时上来收电费,家里就一个老人,两个月用一度电。”说到收徒弟的事情,闫磨生的声调变低了,不过又马上带着笑容抬起头,“好好干,咱们农电工的待遇一定会提高,社会是在发展的。”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