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社交营销频现不当言行引起监管关注
公募基金在营销上从来不缺“花招”。随着微博、微信、二维码等社交平台和新型传播形态的崛起,公募基金也乘势搭了一回科技“高铁”。然而《金证券》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技术型”营销不但没有收到满意的效果,反而引起监管部门的“特别注意”和公募基金资深人士的批评。
红包上千公关名微博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财经公关给我微博里发私信,问我能不能做点微博合作,有的不认识,也有的是熟人,真是烦不胜烦。”作为公募基金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C先生的个人微博拥有10多万粉丝,不仅汇集财经界众多知名人士、传媒记者,更有大批基金投资者。
2011年,C先生正式开通微博,随后几乎每天都在微博上发布自己对于基金的观点,因为点评客观、见解独到,吸引了行业内各个层面人士的关注。到目前为止,翻看其微博已成为业内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课。正是这样的粉丝资源和名声积累,使其成为财经公关的“第一合作目标”。
C先生对《金证券》介绍,一般新产品出来时,财经公关或是基金公司的人会主动联系,要求自己在微博中定向点评、宣传或转发相关微博。“因为我从来没有答应过,所以不知道具体的合作费用是多少,不过对方曾暗示过如果真合作,一条微博千把块钱红包应该是有的。”
C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案,《金证券》记者从几位知名公募基金研究员口中,也获得相同的说法。
微信、APP一个都不少
除了微博,公募基金还把眼光瞄向兴起不久的微信。《金证券》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多家基金公司和财经公关已关注到微信营销的潜力。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公关部门正在研究微信营销的可能性。“2013年新基发行密度比较大,通过这些新技术来营销是必须的。”
上述人士补充称,之所以看中微信营销渠道,是因为发现目前活跃在微信上的用户很多都是“素质、身家比较高”的目标客户。“我自己身边就有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创业公司人士、甚至是国外回来的风投朋友注册了微信账号,年纪都在30岁左右,接受新事物快,理财和投资意识强,所以我们觉得微信营销还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据悉,该人士所在基金公司,在对产品营销的投入上一直排在行业前列。“今年我们打算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安排,整合微博、微信、APP软件、二维码等平台和技术,有重点地营销。”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都开通了官方微博,一部分还建立了自己的APP资讯软件,个别基金开始在自己的微博上利用二维码搞起了一些营销活动。
不当言行引起监管关注
虽然基金公司“想法”很美好,但《金证券》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这些技术性营销方式不仅没带来眼球效应,反而引发监管部门的“特别注意”和行业资深人士的批评。
近日,《金证券》记者致电多家在新型社交平台上有过“营销经历”的基金公司,对于投入与产出的回报,对方的回答几乎都是“没有办法测算”。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直言,“做一个APP软件虽然可以提升公司专业化形象,但软件的开发、维护费用都比较高,并且很难在基金销售上看出反馈结果。”他说,“去年以来公司业绩并不好,一方面各项费用都在压缩,另一方面领导又要求宣传上要与时俱进,所以我们很难做。”
C先生告诉《金证券》记者,自己曾多次发现基金在微博上的一些宣传营销话语讲得不规范:如新基金发行不满三个月,即在微博上宣传业绩;只提收益,不提投资配比,避重就轻误导投资人等。C先生说,“这也是我没有答应财经公关搞合作的主要原因。”
他表示,过去一年自己曾多次和监管部门的人士聊起公募基金利用新技术平台宣传的问题,监管部门人士也向其征求过对于公募基金这一新型营销方式的看法,实际上监管部门一直有意酝酿相关文件或是更为具体的法规,以约束公募基金在新技术社交平台营销中出现的不当言行。
C先生称,“相信今年监管部门的函件或法规会下发各个基金公司,如何利用新技术社交平台进行合规宣传将是今后基金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记者 胡春春)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