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债的本质风险
导语: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虽然地方政府负债数据有所增加,但逾期率和坏账率很低,其本质风险是流动性风险,因此风险仍然可控。地方债数据有增加,但是真正全口径
12月3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最新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本次审计结果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负债20.6万亿,负有担保责任的2.9万亿,负有一定救助责任的6.7万亿。
其中,对于备受关注的地方政府负债,负有偿还责任的10.9万亿,负有担保责任的2.7万亿,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4.3万亿,合计17.9万亿,较上次审计结果2010年6月末的数据10.7万亿高了7.2万亿。但与此前的市场传闻相比,并未超出预期。
在数字增加的背后,是本次审计口径比2010年12月末的数据更为全面,是一次真正的全口径。
我们以本次审计报告对照2011年6月发布关于2010年末地方债务数据的审计报告(简称“上次”),发现其口径更为全面体现在:
第一,政府更全面。本次数据是“全国性政府债务”,涵盖中央和地方;而上一次只是“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仅仅是地方;
第二,层级更全面。在地方政府中,本次覆盖了乡镇;上次则未涵盖乡镇,由此令本次数据增加3647亿元;
第三,主体更全面。在上次包含的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贴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其他单位的基础上;本次的借债主体中新纳入了两类主体,分别为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此增加金额3.7万亿。
第四,资金来源更全面。上次的资金来源仅仅包含银行贷款、上级财政、发行债券、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四类;本次除了上述来源,还包含了BT(1.5万亿)、应付未付款项(8575亿)、信托融资(1.4万亿)、垫资施工和延期付款(3759亿)、证券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3366亿)、融资租赁(2319亿)、国债外债等财政转贷(3034亿)、集资(805亿)等各类正规或影子银行融资渠道,新纳入的融资方式合计金额超过5万亿。
因此,数据虽然有增加,但这是一次真正的全口径,有助于摸清地方政府负债家底,提高地方债务透明度,有利于未来各方做好地方债务的控制和管理。
地方债本质是流动性风险 仍属可控
虽然地方政府负债数据有所增加,但风险仍然可控:
第一,全口径,展示信心和决心。虽然数据比此前的要大,但政策当局仍然坚持全口径公布,显示了政策当局对于有效化解地方债风险的信心和决心,特别各种融资主体、融资渠道的大起底,将能够大大增强未来防控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逾期率和坏账率很低。审计署在本次报告中表示:“截止2012年底,全国政府(注意:此处不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逾期债务率为5.38%,除去应付未付款项形成的逾期债务后,逾期债务率为1.01%;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的逾期债务率分别为1.61%和1.97%,均处于较低水平。”由于逾期债务并非都会出现损失,尚福林主席在2013年6月29日陆家嘴论坛上曾透露:银行平台贷款的坏账率仅为0.14%,远远低于银行业全部信贷不良大约0.9%左右的水平。
第三,中国地方债的本质风险是流动性风险,而非信用风险。中国地方债是本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负债,在居民对政府稳定性不存在疑问、在中国经济增长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其根本风险其实就只是流动性风险,只要合理分布偿债期限,流动性风险完全可以化解。
与中国地方政府债不同,此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主要原因是在“三驾马车”的紧缩要求下,本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可能违约的信用风险造成了恐慌,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债券人为海外债权人,他们用脚投票,共同造成了“欧猪国家”到期债务难以接续;更为重要的是,其经济陷入衰退,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能否偿债的担忧。而随着近来市场预期欧元区将走出衰退转入正增长,欧债危机的波澜也逐渐平静了。
第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仍低于资产规模。此前多家市场机构曾经估计,中国地方国有资产规模至少有20-30万亿,目前17.9万亿的地方负债,仍然低于资产价值,更何况这些负债也“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大多有经营收入作为偿债来源”(审计署报告)。
平稳化解地方债风险的出路
第一,规范预算。全球绝大部分经济体都有地方债,关键是如何让地方政府规范、透明负债?其核心是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了向此方向迈进。其中,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作为第三项任务明确提出来,要求“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第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体来说,未来可以通过正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使得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减负和增收来改善偿债能力。
对于减负,三中全会改革部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李克强总理也在11月1日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今后地方政府原则上不要再直接投资办企业。这就意味着,未来通过地方国有企业和设施的民营化,可以获得部分资金用于偿债。
对于增收,三中全会改革部署要求:“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这意味着,通过理顺基础设施的价格体系、借助民间投资补充资本金、提高运营效率,可以极大改善基础设施的资产负债状况、增强其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