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融资难” 证监会十项措施操刀“滴灌术”
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央行与证监会先后出台了具体措施,开始联手整治这个难题。
上周五,证监会通报称该会于近日召开了视频会议,研究部署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意见的十项具体措施。这十项措施主要包括,抓紧制定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在创业板建立单独层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研究出台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央行则于今年4月份和6月份两次实施了定向降准,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提高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需要支持领域的贷款比例。目前这一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6月末,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7%,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5.6个和2.3个百分点。
“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问题,其中债务率较高及风险溢价上升是重要原因,这又与股本融资不足、部分主体存在财务软约束、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较大等体制机制性因素有关。
此外,部分地区金融供给和竞争不足、经济调整期加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导致风险溢价提高、社会信用基础制度不完善、融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附加费用等也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国外非常规货币政策回归常规的过程也产生了溢出影响。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完善金融支持、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进行了部署,这包括货币政策、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等十方面举措。概括地讲,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推动结构性改革和调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服务和监管,为做强实体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供金融支持。
与央行推出的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相比,证监会公布的十条措施虽然“刀刀见血”,但落实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唯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坚持创新才能尽快见效。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仅依靠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若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的真实性可能出现问题,市场决定资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准备金工具的统一性也会受到影响。在定向降准效应递减甚至出现副作用时,未来货币政策只能启用“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比如全面降准、降息等。但这些工具的负面作用同样明显,央行会非常慎重。
上周四,重启后的14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下降了10个基点。业界认为这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在引导资金价格下行,未来可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加再贷款、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进行优化组合、定向发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甚至有可能采取结构性降息的措施。
还好,在央行进退维谷的时候,证监会及时出台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十项措施。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央行与证监会这两大金融监管部门,现在联起手来整治“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难题就有解了。(阎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