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到大学毕业至少要50万 巧用理财告别孩奴
费用高?
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奴一词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一些年轻人因为害怕当孩奴而选择丁克。很多家长在网上撰文晒出了自己的养儿费用,幼儿园:三年花费超过6万元;中学:六年花了15万;大学:一年挣的刚够儿子花的,家长们以此来宣泄当孩奴的苦衷。去年,更有研究机构精确地计算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孩子从出生到30岁,家长平均要花掉49万元。我们姑且不论此费用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单就数额而言,乍一听吓人一跳,但仔细算算,其实这也并非不能接受。首先这49万是将孩子养到30岁的总费用,若平均到每个月,只相当于月支出1361元。这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多数家庭里,应该不算巨额支出,大多数父母是有能力支付的。其次,这49万并不是一次性支出,而是分阶段支出,孩子的成长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幼儿阶段、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对家长来讲幼儿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养儿费用是弹性需求,而高等教育阶段是刚性需求。所谓弹性需求就是指可选择和掌控的消费,而刚性需求则是指必需支出的费用。对于弹性需求家长可以按照自己的财务状况为孩子选择买什么品牌的奶粉、尿布、玩具、衣服;上什么档次的幼儿园;报什么样的兴趣班;交多少择校费去选择中学。其实普通工薪阶级养孩子不必喝最好的奶粉,不必上最好的幼儿园,不必买名牌衣服、不必去学钢琴,也不必为了上重点高中交择校费等等。如果把这些不必的费用都减去的话,那总费用将会大大降低。另外,养育孩子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为人父母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有误区!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为了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会倾其所有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件条件。但是如果奶粉、衣服、玩具、钢琴、幼儿园、择校费这一系列都算是起跑线的话,那么孩子到底要起跑多少次?这些用钱串起来的起跑线就那么不可或缺吗?电视剧<<蜗居>>里有句名言“如果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那都不是真正的难题”。当然,可怜天下父母心,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尽量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并不过分,但必须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家长们应该明白物质条件绝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因为物质条件并不能帮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不能让孩子懂得如何明辨是非、如何独立思考。而且过高的物质条件就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现在很多家长把养育孩子当成了产品开发,恨不得同时报5个兴趣班,把孩子的24小时都规划得一清二楚。这样的“过渡养育”其实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失去了应有天真和创造性。其实孩子成长乃至成才除了外部的物质条件以外,更多的要靠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家长应该在教育方法上多下工夫,而非简单的用钱来解决问题。
早准备!
如果家长们能够克服上述心理误区,其实绝大多数家庭是有能力按照自家的财务状况支付幼儿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养儿费用。但高等教育阶段的花费是刚性需求,且费用不菲家长们应尽早准备。目前中国大学一般专业的学费平均为8000元/年(含杂费和书费),在校期间生活费大约是10000元/年。假设孩子今年出生,18年后上大学,设学费年增长率为6%,生活费的通胀率为3%,那么孩子四年的大学的学费总和应为99894元,四年的大学的生活费为71223,总费用为171117元。 详情见下表:
对于每一位家长,尽早制定高等教育理财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刚性需求所带来的压力。建议采取基金定投的方式来储备高等教育金。若孩子今年出生,18年后上大学,从现在开始家长只需每月定投500元基金,若年化收益率为5%,则这笔投资在18年后总额可达到17.6万左右,即可满足孩子的高等教育金需求。
巧理财!
高等教育金储备最重要一点是分时段考虑风险收益。在孩子0-15岁时,由于离上大学还远,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定投可以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比如指数型基金;但孩子长到15岁时,高等教育金储备应逐渐趋向于保守,每月定投应选择债券型基金,并将已积累的教育金从指数基金转向债券基金或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以获取稳定收益。当然,定投的技巧有很多,投资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在定投中加入一点择时的操作,当市场处于高位且持续上涨时,适当减少定投金额,而在市场低位时适当加大定投金额。对于不想择时的投资者则可采取止盈定投法,每月定投指数基金,一旦整体收益超过20%时,即将已积累的所有指数基金全部转为债券基金。从下个月开始继续定投指数基金并重新计算收益率,等待下一个止盈点的到来。此外,定投基金要尽量选择后端收费模式,由于教育金定投持有时间长,这样可以节省费用有利于复利增值。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