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中医药焕发新光彩

2018-12-20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5034

  中医药科研成果丰硕 特色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中医药的振兴与发展离不开人才发展和培养。人才是中医药繁荣学术,提升疗效的强大支撑和基础。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已由单一中医专业,增设了中药、针灸、推拿、骨伤、文献学等多种专业,院校、函授、在职、师承等多种模式教育并举,基本形成院校-毕业后-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

  “提高中医人才培养水平需要结合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两方面的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指出,中医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养成中医思维。学生要学会用中医思维解决问题。

  “中医药大学现在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有将近几万人。这是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取长补短的效果。适应了当前对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医疗形势的变化,提高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水平。”张伯礼介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33所),是1977年(17所)的近2.5倍;加上252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的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79.57万人,达到1977年的200倍。

  40年,在校中医学生200倍增长的后备力量,是中医教育改革不断探讨新思路取得的进展,是中医药的火种得以赓续绵延的保障。

  传承不泥古,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近年来,我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特别是在中西医协同实施重大疾病科研攻关中,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结合临床经验,研发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医药产品。

  国家在中医药科研上的投入逐年增长。2005年-2012年,“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总经费5.2亿元;2016年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经常费收入由政府拨款部分达1.73亿元。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专项经费达5.6亿元。

  截至2016年,有50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成药二次开发等6项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根深方能叶茂,叶茂才能参天。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既需要年富力强的创新力量,也离不开名老中医特别是国医大师的率先垂范。2017年,我国评选表彰了30名国医大师和100名全国名中医。启动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推进第六批师承以及中医、中药、中医护理等人才项目。

  改良和厚植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土壤”,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中医药人才下沉到基层,建设出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医师队伍”,这是做好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所在。

  从“药乡”到产业高地 中医药产业链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的“五种资源”优势也在被激发和释放出来。

  2002年科技部等8部委联合发布《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后,全面开启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成药有2088家GMP制药企业,从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发展到现代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100多种剂型,品种达1.4万余个,有6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总量的28.55%,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

  中药材种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中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全国各地已经打造出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信誉的道地优质中药材品种、生产基地、示范种植区。

  甘肃陇西就是典型的“千年药乡”,目前陇西县已普查到的中药材种植品种多达310种。近年来,陇西县抢抓国家和甘肃省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专业化、仓储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工程,产业效益日益凸显,已成为甘肃陇药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和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循环经济示范基地。2017年,全县中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41.66亿元,贡献财政收入1.3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4元、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分别占到全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业增加值的14.5%、22%和27.3%。

  对此,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指出,中药材种植已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特色产业,在带动农民致富增收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中药材种植产业,“中医药+”业态也是层出不穷。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养结合中的作用,引导疗养机构提供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疗养服务。2017年3月,国家卫计委等13部门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要求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提供老年健康多元化服务。这一年,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名单公布,第一批13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始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互联网+”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除了康养中心,许多地方开始试水“中医药文化养生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利用当地旅游特色,发掘当地中医药种植产业,将生态人文景观、医药保健、文化产业园、中医民俗客栈、中医药养生产品销售等与中医药养生相融合,打造出诸如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中医旅游点、养生节等具有中医元素的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深味文化的同时,多关注自身的健康,了解更多的中医药知识,让养生保健慢慢融入到人们的休闲之中。

  中医药走向世界步伐加快 “朋友圈”越来越大

  如今,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体验了中医的疗效开始相信中医。52岁的约翰律师患糖尿病多年,出现肾衰、心衰和糖尿病足症状,小腿和脚水肿、溃疡1年多,伤口无法愈合。医生告诉他只能截肢。朋友推荐他到润元堂国医馆试试。2周内,他接受了4次针灸治疗加中药内服。奇迹慢慢出现了,发生神经病变的腿脚渐渐恢复知觉,顽固的皮肤溃烂不久收口。

  美国国家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认证委员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美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接受过针灸治疗,其中,超过20%的人除了针灸之外,还同时使用了中药等方法。

  4年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成立之初,当地居民并不认可中医院。于是,圣彼得堡中医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朝阳带领四五名医生到当地西医院义诊。经过中医诊治,一位60多岁的中风老人通过针灸治疗恢复了自主行走。随着这样的病例越来越多,中医院在当地渐渐站稳了脚跟。

  在南非的同仁堂,30余名员工中,25人来自非洲国家,本地化率高达70%。同仁堂、天士力等60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40年来,人们从对中医治疗的不了解,到逐渐认可中医疗效,再到里约奥运会流行的“中国印”,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确切疗效被认识和验证。通过口碑相传,世界各地的人民更加愿意、更加放心地开始使用中医。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并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中医药服务与贸易的“朋友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2010年,“中医针灸”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再到2017年,习近平主席向世卫组织赠送针灸铜人。中医药文化正在与中华文化同步振兴,在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有力地塑造了国家形象,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人民的认同与信赖。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人民需要中医药的服务,中医药需要世界的广阔舞台。40年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开放包容,中医药将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为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贡献自身的价值。


文章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 中医药 责编:张钰洋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404 很抱歉,您查看的页面找不到了!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