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疾病防控 > 正文

艾滋病防治典型案例:女性婚外非商固定性伴传播

2019-11-25  来源:映象网健康频道

5034

  陈某,女,已婚,农民,49岁。 2018年4月确证HIV抗体阳性。陈某,初次性行为年龄为24岁,1994年结婚,婚后育有两子。2017年2月份因子宫肌瘤在某医院做术前检查时发现HIV抗体初筛阳性,由于她害怕,也不太相信自己会感染艾滋病,一直未做确证。因近一年出现过长时间的发热、腹泻,体重迅速下降。在丈夫再三劝说下,于2018年4月份去市疾控中心做确证,结果为阳性。该患者无输血、卖血和注射吸毒史。经再三追问,该患者有非婚非商性行为史。自1998年生过次子后与丈夫分居,至今与丈夫无夫妻生活。2011年独自外出在省会打工。在打工期间先后交往了两个固定的情人。第一个是在2011年到省会不久经熟人介绍认识了同在省会打工的张X,两人同居近两年后分手。后经又好朋友介绍认识了Q某,两人交往长达六年。因独自一人在省会打工,有个情投意合的人关心自己也很开心,当时对自己也不错,所以都比较信任对方,也缺乏这方面的防护意识,在与两个情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均未使用安全套。2017年4月份因子宫肌瘤回老家做治疗,术前查出HIV抗体阳性。据患者自述,第二个情人和她同居的时间内,还有多个和他来往的异性,性生活比较乱,当告知情人怀疑自己感染HIV后,便与之失去联系,也不知道该情人是否有艾滋病。鉴于患者自述前后共有两个固定性伙伴,第一个交往两年后分手,未再联系过。和第二个从2012年认识到2017年4月份自己生病后分手,在和第二个交往期间无其他异性性接触包括自己的丈夫(丈夫在患者确诊后随即做了检测,检测结果阴性),而且将自己生病的情况告知第二个情人后便失去了联系。最后推测第二个情人传给她的可能性最大。

  点评:

  1、外出务工,长期分居是产生婚外性行为的主要诱因。混乱的性行为都是不安全的,无保护的性行为都可能感染艾滋病。一方面要加强外出务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的针对性。例如:因性伴为固定性伴,就觉得是安全的,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即使与非固定性伴(同性或异性)发生性行为时,很多有侥幸心理。要明确信任和安全措施是两码事。

  2、通过这个案例也提示医疗机构是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主要渠道,但同时医疗机构转诊存在病例流失的现象,需加强医疗机构检测咨询的质量,完善转介机制,减少病人流失。

  3、工作中常见一些病例,表面无任何高危行为,深入调查后才能了解其行为史,判断高危行为。


  本文节选自《艾滋病防治典型案例汇编》


文章关键词:艾滋病防治 典型案例 女性 婚外非商固定性伴传播 责编:张迪弛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湖北省卫健委辟谣“病毒变异传染性更强”:未发布此信息 湖北省卫健委辟谣“病毒变异传染性更强”:未发布此信息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