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这个故称“金城”的甘肃省最大城市,人们对母亲河更有一份深情。通过对黄河水生态修复、两岸植绿添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持续发力,兰州水净、山青、城美、人乐的“城河相融”新局面正在逐步实现。
一河清水送下游
这是8月12日拍摄的黄河兰州段景象(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兰州市域全境均属黄河流域,境内黄河干流150.7公里,300多万人依水而生。一年来,兰州在黄河水体健康方面积极发力。
炎炎烈日下,雷坛河黑臭水体治理整改工程的项目经理马国丁忙前忙后,“工程进入扫尾阶段,26.23公里的主管道实现污水全收集。工程试运行一个多月来,水质达标。”
雷坛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沿河流域多为城乡接合部,黑臭水体问题一度突出。河堤上小管道、小裂隙留下的黑色印记,记录下黄河曾受的重负。目前,兰州市开展的8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
8月7日,一名市民在黄河兰州段北岸的兰州马拉松公园跑步锻炼。 新华社记者 多蕾 摄
为给黄河“减负”,兰州市在整治黑臭水体的同时,还启动了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的扩能提标改造工作。记者在兰州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看到,经过物理、生物等多重处理,臭不可闻的城市污水重归清澈,汇流黄河。
“提标改造后,排放标准将从一级B提升到一级A,雁儿湾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将提升到30万吨。”兰州市污水处理监管中心工作人员陈东说,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全部提标改造后,日处理污水能力将从60万吨提升至80万吨。
今年,兰州市进行了三轮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让污染源难以遁形。“除了排查排污口数量外,我们还通过溯源、监测等方法实现对黄河的精准管理。”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邢力峰说。
数据显示,黄河兰州段干支流主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出境水质综合评价连续4年稳定达到Ⅱ类。
2019年底,兰州人期待已久的新水源地投运。工程设计年引水能力8.3亿立方米,现阶段取水量2.77亿立方米。
黄河兰州段城市风光(2019年4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黄河平,天下宁。8月21日,黄河兰州段迎来今年最大流量3640立方米每秒,堤防安全有保障。2015年起实施的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工程将在年内完工。工程新建及维修加固堤防、护坡护岸70余公里,有效提升了黄河兰州段的防洪能力。
“过去兰州防洪压力大。现在明确了河道界限和管理保护范围,为黄河安澜奠定了基础。”兰州市黄河河道管理站站长郭德军说。
青山常在黄河畔
沿着蜿蜒山路盘山而上,在海拔2000多米的兰州市榆中县北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陇上塞罕坝”的地方——贡井林场。这里土地瘠薄、气候恶劣,长了60多年的老杏树只有1米多高。三代千余人半个多世纪接力造林,创造出超过12万亩的绿色奇迹。
6月15日,在兰州市城关区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黄河之声合唱团开展合唱活动。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场长火彦君还记得初来贡井林场时的情景。“山上几乎寸草不生,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地抓不住水,一下雨泥沙入河,山上越来越干,河里越来越浑。”
北山脚下是黄河一级支流宛川河。这条曾能看到鱼的清澈河流,一度因大量采砂导致河床支离破碎。长流河成了季节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1959年,贡井林场成立,流域内垦荒植树、护岸固土的重任落在了林场职工肩上。
这是5月18日拍摄的兰州皋兰山(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鱼鳞坑”救活了树。林场职工在山坡上逐层挖出一个一个大土坑。每逢下雨,土坑就成了储水池,远远看去就像鱼鳞一样层层叠叠。
耐旱乔木与灌木交叉放入“鱼鳞坑”,扶正、填土、压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棵接着一棵。如今,宛川河流域内苗木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山体绿化对宛川河和黄河的保护有明显作用。现在下雨不再形成地表径流,水体变清了,水量充足了。”榆中县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钱玉红介绍。
这是5月18日拍摄的兰州白塔山和黄河兰州段河道(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去年4月,宛川河恢复四季长流。岸边芦苇荡荡,水鸟群群,一川清水向东注入黄河。
黄河在兰州城区穿流,皋兰山和白塔山一南一北,夹河而立。由于自然植被稀疏,民间曾有“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的说法。
为保护黄河沿岸水土,20世纪50年代,兰州市的干部职工背冰上山植树造林。2000年,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成立,黄河提水灌溉工程让苗木成活率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