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为我们加强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山东黄河实际,对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初步探索和思考。
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我们之所以称黄河为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先民都是逐水而居,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自然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做了高度概括: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就是黄河从源头到下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形成的各具特色、辉煌灿烂、内涵丰富、最具代表性的黄河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进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产生于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对我国文明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齐鲁文化是由以姜尚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融合而成,其中又以儒家学说对我国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由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后经孟子等丰富完善,再到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确立了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占据思想统治地位。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文化之根,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独特模式,而且超出了原生区域和民族,走出国界,远播海外,对世界文明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据权威统计,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并多次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同时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要求,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和职责摆在了我们这代人的面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意义,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磅礴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黄河在东明县进入山东,呈北偏东流向,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9个市的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河道全长628千米。山东河务局是黄委在山东省的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济南泺口黄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慕龙 摄
自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到1998年的52年间,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黄河下游的治理基本是以防洪保安全为主,国家对黄河的投入仅限于防汛抢险需要,经费投入较少,期间的三次大复堤也主要靠的是人海战术,依靠沿黄人民肩扛人抬和小推车施工。1998年“三江大水”之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央加大了对黄河下游的基本建设投入,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开始实施,山东黄河堤防工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黄河生态文明建设。按照黄委提出的建设“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要求,山东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黄河淤背区广植生态林,在堤顶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林,在临河堤根种植防浪林……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将黄河下游两岸堤防成功打造成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线。加之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实现自1999年以来黄河下游常年不断流,黄河河口生态状况良好,河口湿地植物茂密、鸟类繁多,黄河三角洲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是注重黄河工程文化建设。黄河工程是黄河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宝贵资源。山东黄河在工程建设中注重增加文化元素,将文化建设理念融入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工程管理各个环节,通过打造地标性山东黄河工程,满足沿黄人民群众亲近黄河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黄河工程注入生机和活力。截至目前,山东黄河已经建成以防洪工程为依托的9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每个风景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沿黄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场所。
三是注重整体推进黄河文化建设。2018年,山东河务局把黄河文化建设纳入“规范管理、加快发展”三大任务之中,要求利用好水利风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法广场等载体和各类宣传平台,讲好黄河故事,树好黄河形象,绽放黄河风采。2019年4月,山东河务局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的意见》。2020年初,该局党组又印发了《山东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旨在大力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局属各单位按照该局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对现有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不断充实文化内涵,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山东黄河文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四是注重选树黄河文化建设典型。山东黄河现有济南泺口黄河工程、戴村坝水利工程、齐河“红心一号”吸泥船诞生地3处由黄委命名的黄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宣传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山东河务局在全局开展了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评选工作。即在各单位申报的基础上,由该局组成联合考察组,由一名局领导带队到各申报单位进行现场调研考察,于2020年命名了10处、2021年命名了8处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该局进行挂牌表彰,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补贴,用于充实完善文化示范点内容。2021年底,该局又对18处示范点运行管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其中8处示范点予以通报表扬和奖励。
五是注重整理挖掘黄河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山东河务局启动了《山东黄河文化遗产名录》的编辑工作。2019年初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及时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为做好这项工作,山东河务局在全局范围内聘请90名山东黄河文化研究骨干,并颁发聘书;各单位也积极组织精干力量查阅、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共收集稿件320余篇,选取203篇编辑成书。2019年底,《大河钩沉:山东黄河水文化遗产辑录》正式出版。
对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又要全方位抓好黄河文化建设与发展,赋予黄河文化新的内涵,增强黄河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时,提出了五点要求,其中第五项目标任务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同样适用于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其中应有之义。只因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首先是要搞好顶层设计,站在重大国家战略层面制定一个辐射涵盖整个黄河流域的统一规划,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作出总体布局,同时对今后黄河文化的发展提出指导意见,真正形成流域一盘棋。其次是黄河流域各省(区)在这个框架下制订各自的具体实施计划,挖掘传承各具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并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加强黄河文化建设,赋予黄河文化新的内容,增强黄河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要循序渐进,稳步提升。经多年持续建设,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已经建成高质量的标准化堤防工程,有了良好的工程基础,而黄河河务部门在黄河文化传承与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要继续在工程建设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中更加注重黄河文化建设,突出工程文化和水文化功能,不断增加文化元素,丰富工程文化内涵;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从能做的事情做起,坚持干一件成一件,积小成多,由点到面,逐渐成片,形成规模庞大的黄河文化阵地;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融为一体,主动当好地方政府的参谋,积极参与相关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在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切实发挥河务部门的积极作用。
三要挖掘内涵,整合资源。千百年来,人们在与黄河的共存共生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之所系。我们这里所说的黄河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多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创造的新的黄河文化。因此,要组织骨干力量积极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工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古老的黄河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并对浩瀚的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条分缕析、系统整合,形成有新时代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发挥黄河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引领作用。
四要传建并重,注重实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离不开对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既要把优秀传统黄河文化保护好、开发好、传承好、弘扬好,又要适应新时代要求,满足沿黄人民群众亲近黄河、保护黄河的精神需求,在黄河沿岸建设一批多功能黄河文化园地。同时,注重实效,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打造一批高质量的黄河文化产品。
五要广泛宣传,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好黄河故事。我们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重托,充分认识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发展黄河文化的现实意义,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华夏儿女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伟大创造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族大一统的团结精神和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优秀成果传承好、宣传好、弘扬好,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之力。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宣传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故事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作为从事黄河保护治理与开发工作的黄河人,我们既是治黄事业的耕耘者,又是黄河文化的传播者,要主动承担起保护黄河文化、宣传黄河文化、讲述黄河故事的重任,凝心聚力,以扎扎实实的治黄工作成效带动黄河文化的传播,为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