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卢家民 通讯员 贺洪强 李彦军
新麦刚入仓,水稻插秧忙。眼下,在黄河北岸的原阳县,16万亩的水稻插秧种植正全面展开,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原阳县融媒体中心赵星星:清水下种,浑水插秧。这里是原阳县太平镇菜吴庄村,当地农户正在抢抓农时,确保在夏至前,完成全县16万亩水稻的插秧种植。
6月16日下午,在原阳县太平镇的万亩稻田里,机器穿梭人来人往。拉秧苗的拖拉机、机器种植的插秧机,还有抛洒插秧和人工插秧,当地水稻种植户抓住多云间阴天的好天气,各种插秧方式同时上阵,一撮撮青翠的秧苗快速有序的插进稻田的泥土里。
种植大户吴振邦告诉记者:“阴天插水稻的优点就是不用返苗,直接插就能生长。我们现在用两台机器插秧,每台机器一天可以插50亩地,大概8-10天能完成插秧的任务。”
老吴家今年计划种植600多亩水稻,除了依托方便快捷的“机插”外,当地今年刚刚修建好的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也为稻田泡地和水稻插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智能提灌设备前,老吴熟练的启动放水按键后,小水闸缓缓升起,汩汩流淌的黄河水就顺畅自流进入了沟渠和稻田。同时,当地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的墒情、虫情、苗情等智能监测设备,在今年麦收后也已经安装调试到位,将在今年的水稻种植和稻田管理中大展身手。
在物联网虫情测报系统前,原阳县太平镇副镇长陈文涛介绍道:“依据光学原理,设备对水稻田附近的昆虫进行采样,我们再根据采样昆虫的品种、数量,对水稻种植户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的、精准的指导。”
依托黄河滩区肥沃土壤和富含矿物质的黄河水,原阳县变成“中原米乡”,原阳大米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原阳县在水稻节水灌溉、立体种植、良种繁育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稻蛙共养”“稻鳅共养”“稻蟹共养”等生态种植模式,既提升了水稻品质,也提高了当地水稻种植的积极性。
截至6月16日,原阳县今年种植的16万亩黄河水稻,目前已插秧1万多亩,预计将在夏至前后全部完成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