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映象网首页
河南固始人拍微电影"喊冤" 包公穿越审案

2013-03-02 07:53:00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一度成为热点的“骑马舞讨薪”视频截图

  一度成为热点的“骑马舞讨薪”视频截图

微电影中,“权贵人士”对“胡永明”多加陷害 视频截图

  微电影中,“权贵人士”对“胡永明”多加陷害 视频截图

而“包公”则为“胡永明”打抱不平 视频截图

  而“包公”则为“胡永明”打抱不平 视频截图

  有人拍“包公审案”微电影“喊冤”,希望引起相关部门注意

  知情人士说,类似的“创意维权”背后,往往都会有“出点子”的人

  “出点子”的是什么人?为啥要用这种方式维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维权“策划人”

  河南固始人胡永明称其因替农民工维权而身陷囹圄,拍摄微电影“包公穿越审案”,就是希望能引起当地司法机关的注意。

  此举被人称为“创意维权”,出谋划策者是当事人的朋友。资深策划人孔先生称,很多引发社会关注的维权事件背后,都有一个“想点子”的人。

  微电影

  包公穿越千年来审案

  近日,一部名为《包公穿越审理吴江刑讯逼供枉法案》的微电影走红网络,拍摄者是河南固始县人胡永明,想借“包公穿越审案”的形式,来反映自身的遭遇。

  这段视频时长11分6秒。在剧情中,胡永明是一个讼师,专替农民工维权,因此得罪了权贵人士,遭遇陷害,宋代包公带着王朝马汉,穿越世纪来到了开封府,审理此案。

  胡永明说,正规的投诉途径已行不通了,无奈想起用这种(拍微电影)方式,引起司法机关的注意,把“判错的案子翻过来”。

  这部微电影是在今年春节期间拍摄的,地点就在开封的包公祠内。

  胡永明说,整个创意都是朋友帮忙想的,拍摄只用了两三天,从剧本创作到视频完成,用了一周时间。里面的演员、道具、包公祠场地都是朋友帮忙协调的,由于是帮忙,都是义务的,没有要钱。

  “演员我也不认识,看他们演的,应该都有表演基础。”胡永明说。

  在视频中,胡永明并没有过多戏份,只在开头和结尾,有几句台词。其经历和诉求,通过字幕的形式表现出来。

  视频制作好后,于2月24日被传到网上,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但胡永明说,想要的效果暂时还没有达到。

  现象

  “创意维权”增多,成功吸引眼球

  胡永明的微电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而在此之前的2月22日,另一起维权行为也吸引了很多眼球。当日上午9时,洛阳白马寺附近的狄仁杰墓前,有十几个人摆好香案和猪头、鸡、鱼,在墓前下跪磕头:“叩求神探狄仁杰大人显灵,来查办冤案。”

  2月27日,其中一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们遭遇不公判罚,到处申诉已有7年,仍未得到公正判决,走投无路,才想起用拜狄仁杰墓的方式引起社会关注。“狄仁杰是个清官,电视剧也正在热播,这是一个社会热点,我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这两起维权行为,被人称为“创意维权”。而如今,这种“创意维权”已越来越多。

  2012年10月初,一段由女农民工模仿外交部发言人口吻发表讨薪公告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

  2010年10月11日,郑州市花园口景区入口处,30多名农民工围在一尊河神塑像前跪拜祈求河神显灵,助他们拿到被拖欠的工钱。

  人们也许会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维权手段也在不断演变,最初的跳楼、堵路、跳塔等维权方式已司空见惯,效果不好,还容易落个扰乱公共秩序的罪名。现在,讨薪方式越来越充满“创意”,而公众和媒体的眼球也很容易被吸引过去,成为解决问题的催化剂。

  讲述1

  热点维权案例,多有人出点子

  这些“创意维权”是如何诞生的呢?

  在策划人孔良(化名)眼中,大部分引起轰动的维权案例背后,都有“出点子”的人。

  孔良曾是媒体人,现在某单位专职策划宣传工作。他说,2004年左右,“跳楼讨薪”还是一个新生的维权手段,每次都能引发关注,相关部门也会立即行动,帮农民工要到工资。但到2009年左右,公众对“跳楼”、“堵路”这种行为慢慢视觉疲劳,甚至指责其扰乱公共秩序,讨薪效果大打折扣。维权者开始提高技术含量,各种创意维权方式也开始出现。

  “很多农民工知识(水平)不高,就找有学问的亲戚朋友帮忙。”孔良说,他第一次替人出点子,就是帮老乡讨工资。那时守着欠薪老板的车过夜,都能获得媒体大篇幅报道。

  后来这种事越来越多,“点子”频出,什么行为艺术、拜神、牵动物、拉车游街等。“创意”越来越难,有时老乡来求自己帮忙,他不得不拉一帮朋友一起想点子。同时,打工者的整体素质也在提高,他们开始自己想点子了,对“有学问的亲戚”依赖性减弱。

  “想点子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群体,但大多都是对媒体较熟的人,知道如何引导媒体、制造新闻热点,或俗或雅,以很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关注度。”孔良说,大部分情况都是友情帮忙,不收钱,但也听说过有人收“感谢费”。

  讲述2

  先礼后兵,碰壁了才想法子

  侯先生说,他帮人出主意维权,就是“想做点好事儿”。他说,“拜神维权”的方式,应该是他第一次使用,效果不错,当事人拿到了工钱,后来全国各地都有跪拜神像的行为,模仿痕迹很浓。

  有一次,几名农民工亲戚跑过来找他,希望帮忙要回工资。亲戚哭着说,再要不来钱,就带人把盖好的楼给扒了。

  侯先生反对这种激化矛盾的做法,他让亲戚到所有声称替农民工维权的单位去递送材料,连着三天,跑了两个城市,几十个部门,都没人管。有些部门根本不让进,有些来回踢皮球。

  无奈之下,他策划了一个“发布会”,用这种方式帮亲戚要回了大部分工钱。

  但喜悦之后更多是无奈,亲戚接到了全国各地打来的很多电话,求帮忙讨薪。

  他说,为什么大家要想尽办法搞“创意维权”?因为很多事情,政府麻木了,当事人麻木了,连出点子的人也麻木了。

  讲述3

  新闻喜欢什么,就策划什么

  精于此道的W先生说,有些策划“不露痕迹,效果自然”,有些则不敢苟同。

  2012年3月22日,在广州市广州大道上,一名女子抱着生病的女儿,跪爬到体育中心,以换取网友承诺的2万元捐款。

  此事引发了众多关注和同情。然而,事后证明,该事件是策划之举。真相伤了很多网友的心。

  W先生说,策划这件事,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伤害了大众。策划要坚守一个底线,就是不违反法律、不违背道德,但可以游走于官方容忍的底线之内。一些维权策划,若控制不好,很容易走偏,演变成社会事件。

  “比如那种扮财神爷讨薪的,一大帮人在闹市出现,很容易引起围观。若出现推搡、打架事件,也会追责到出主意的那个人。”W先生说。

  策划维权既要新颖又要契合主题。“还拿财神爷说事,这是一尊财神,不缺钱花,(如果让)他上街讨薪,与人们观念反差很大,就容易引发关注。”

  “新闻喜欢报道什么,策划就往这方面靠。”W先生说,这是另一种方式,前段时间鸟叔的《江南Style》很火,立即就有武汉的十多名农民工跳骑马舞讨薪,最终如愿拿到了工资。

  观点

  策划是双刃剑

  负面效应不可忽视

  在律师张少春看来,“创意维权”无论策划人的目的是什么,其行为都不能触犯法律,不能侵害第三方的权利。如果有侵权行为出现,则要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汪振军说,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策划维权”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按照正常的途径,他的声音可能消失或淹没在繁琐的程序中,时间成本、财力成本太大,解决起来困难重重。正常途径走不通,他们就会走另一条路,就是媒体关注,通过媒体放大自己的声音,以便引起更多的关注,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是把双刃剑,从正面来说,可以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使单个问题得到解决。但其负面效应也很大。前些年的跳楼讨薪行为,先是个案,媒体报道后,其问题得到解决,但随后便有很多人模仿,负面效应尽显。

  老百姓一有事,不去找政府,而去找报社,这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也超出了媒体的职责。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建立正常的社会程序,合理的制度安排,选任负责的官员,完善相关法律,通过程序化、制度化、法制化,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使得公平正义得到体现。(河南商报记者 邢军)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0条)

      发表评论

      映象网>> 河南频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新闻|财经|娱乐|女性

      教育|旅游|图库|社区

      帮助 - 广告 - 友链

      导航 - 收藏 - 顶部

      映象网手机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