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粮食核心产区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
河南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以来,极大地释放了河南的粮食生产潜力,使得河南在全国的“粮仓”地位愈发凸显。《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河南农业现代化便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开发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12月24日,省农开办主任井剑国就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相关工作答本报记者问。
记者:河南农业综合开发至今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井剑国: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第一个成效是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25年来,我们共改造建设4650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72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3250万亩,新增粮食160多亿斤。
第二个成效是我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据河南省统计局对全省改造中低产田2009~2011年间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年间中低产田改造新增粮食21亿斤,占全省新增粮食30亿斤的68.9%。
第三个成效是农业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在工作实践中,省农开办、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和河南农业大学联合起来,开展了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等项目,走出了一条“农科教”相结合的科技推广路子。仅此一项农业综合开发再增加粮食10%,实现科技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宗农产品的产量。
第四个成效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加强,使得农产品产值翻倍、农民收益增加。
记者: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产田的标准是什么,全省都执行这个标准还是因地制宜?
井剑国:首先,从产量上说,我们把亩产700斤的农田称为低产田,亩产800~900斤的称为中产田,亩产900~1200斤的称为高产田。目前,我省有高标准粮田2500万亩。高标准产田的“标准”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即“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此外,改造中低产田绝不能一刀切,一定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比如在易旱的地方就要多打井进行灌溉,在易涝的地方就要多修沟渠方便排涝。对于东部广阔平原,可以执行统一标准改造,而一些西部山区,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标准。
记者: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井剑国:河南的农业综合开发,为河南粮食持续增产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这样讲,在中原经济区处于主体地位的河南,不仅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而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是主导,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人物档案】
井剑国,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政治部主任、团副政委。历任省委农办副主任,省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现为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
多年以来,井剑国心系农民,扎根农村,倾心农业,为河南“三农”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和成就。连续两年被授予“人民满意公务员”称号,并记一等功两次。
(记者 张生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