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长
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保障模式,“以房养老”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一方面,虽然相关方面多方宣传倡导这一新理念,然而一旦落实到现实层面,受制于家庭观念以及操作的便利程度,其推广成效一直未尽如人意;另一方面,一些打着“以房养老”名义的欺诈现象屡屡出现,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也给这一模式的推广前景蒙上新的阴影。央视新闻频道日前就再度曝光了一起这样的事件:一家名叫中安民生的资产管理公司,忽悠老人签下充满陷阱的房屋抵押合同,最后使得不少人陷入房财两空的境地。
梳理报道中列举的多种“魔鬼细节”可以看到,这是一宗典型的借用“以房养老”概念制造的骗局。形式上,老人们与公司签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合同,通过“倒按揭”的方式从后者定期获取现金收益,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问题在于,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后者充分利用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把老人抵押的房子变成了攫取利益的工具。例如,该公司安排老人与第三方签订担保合同,但实际上这个第三方却是空壳公司;该公司向老人宣讲“以房养老”抵押可以随时退出,然而一旦签了抵押合同,转身把房子抵押给各种小贷公司。透过这些细节,固然应该提醒老人们在签订类似的合同时应该谨慎行事,同样令人困惑的是,一个打着部委名号,在京冀两地开了八家“一站式服务大厅”,举行了各种宣讲活动的资产管理公司,是如何得以存在多年的呢?
进一步需要追问的是,当这些老年人的正当权益受损时该如何救济呢?依照原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能够开展这一试点业务的必须是符合相应资质规定的保险公司。而央视此次披露的中安民生只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其忽悠老人签订的各种抵押合同是否合法?就在前不久,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审判的一起以“‘以房养老’骗局”案件中,抵押人高女士起诉中间人最终获得了胜诉。那么,这样的权益主张和判决结果,是否可以对此次事件提供司法维权方面的参考?从法律保护上斩断那些别有用心的小贷公司的收益链,是否有助于更好地清除“以房养老”骗局生存的土壤?
透过此事还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创新性制度,只有落实好必要的配套监管、风险救济等机制,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杜绝被一些人“玩概念”或者“挂羊头卖狗肉”,用来牟取不正当利益。就“以房养老”制度而言,如何治理好近年涌现出来的一系列骗局,对其推广至关重要。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出台意见,明确要求加强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和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整治工作,严厉查处向老年人欺诈销售各类产品和服务的违法行为。无论是从保障老年人权益角度出发,还是为了规范“以房养老”行业,相关部门都应该拿出更有力的举措,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安心养老的现实需求,确保“以房养老”制度行稳致远。
杨老太太陷入的“以房养老”骗局,在近年来类似案件中颇具典型性。“以房养老”制度设计的初衷,旨在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如果把关得当,该制度确能有利于保证老有所养和增加投资管理公司的营收利润。
以房养老是利用老人所拥有的房产价值,尤其是死亡之后住房尚存余的价值,通过一定的金融或非金融机制的方式以提前套现变现的一种养老政策,意在让老年人老有所依。但在实际中,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幌子,骗取老人的信任,让老人将房产抵押贷款,最终导致老人老无所依。
一个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已售罄的超级红盘,竟有人宣称还可以买到,并在朋友圈中公开晒出房源,招揽客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近日,钱报记者以购房者名义与“卖房者”进行了接触。
一女子谎称弟弟在房管局上班,以能给人办理公租房为由,收取多人共计40余万元好处费,之后从郑州失踪,前不久,郑州警方发现该女子在吉林省出现,遂跨省抓捕归案,6月2日,郑州二里岗公安局称,此女子已被刑拘。
“以房养老”,本是政府部门为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的一种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时下却被一些不法公司利用,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行骗,致使不少老人陷入房财两空的境地。
“以房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将住房反向抵押给保险公司,从而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金。这本是政府鼓励的一种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但部分不法公司和人员,却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对老年人实施欺诈,导致部分老人陷入房财两空的境地。
日前,央视曝光了中安民生的“以房养老”骗局。许多老人参加了这家公司的“以房养老”项目,事后发现,他们的房子被抵押给各种小贷公司,有的老人背负了300余万、年息高达24%的贷款。他们因此不断被贷款公司威胁,逼他们赶紧卖房还贷。
交点“手续费”能办公租房?不少人为了能申请到公租房不惜走“捷径”,但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捷径”不是捷径,而是“误入歧途”。13日,记者从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了解到,近日该院就执行了一起因公租房引发的纠纷。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老年居家养老也要小心各种陷阱。
刘先生在骗子要求的APP上按月支付房租,实际上就是在给骗子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