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成都新都区一宗商住用地以大约6亿元总价成功出让,楼面价为11800元/平方米,溢价率达到124.76%,刷新新都区土地成交楼面价纪录。据悉,该宗地块吸引了十几家房企到场参与拍卖,现场竞争激烈。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让动作在一二月陆续按下“暂停键”,土地市场热度降至低位。但是从2月土地市场成交情况来看,北京、成都等城市的热度逐渐上升,出现多宗高溢价地块。
亿翰智库数据显示,2020年2月全国范围受监测的200城市合计供应规划建筑面积14727.1万平方米,同比增速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环比大幅下跌40%。土地成交合计规划建筑面积9325.5万平方米,同环比分别下降12%、20%。
亿翰智库认为,2月土地市场整体走低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复工延迟,地方政府工作重心转移至疫情防控。
尽管2月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大幅缩水,但北京等部分城市由于优质地块的推出,出现了多宗高溢价率地块,使得2月全国土地市场平均溢价率达到11.3%。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分析师马千里表示,一二线城市2月土地成交溢价率都达到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位。据克而瑞统计,2月,一线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为10.8%,较1月大幅上涨,主要是北京有多宗稀缺优质地块出让,其中海淀区两宗大体量高价地块成交溢价率均为26%;二线城市中,福州、宁波、杭州等城市有多宗土地高溢价成交,溢价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升至12.1%;三四线城市当月成交了多宗溢价率比较高的能源、交通设施用地,整体溢价率回升至11.3%。
其中,2月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的一二线城市当中,南宁、北京、福州和成都四个城市的平均溢价率在15%以上,南宁、成都的平均溢价率更是超过30%。马千里指出,北京2月出让的10宗地中有八宗是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两宗来自近年来鲜少供地的海淀区,区位与周边配套俱佳,刺激了房企拿地积极性,竞拍热度明显上升。
成交价格方面,楼板价整体呈现一线和三线城市上涨、二线城市下滑的趋势。其中,一线城市成交平均楼板价为20931元/平方米,较1月上涨了35%。
马千里认为,尽管近期土地频频拍出高溢价,但大多数高溢价土地的盈利前景依旧可期。不论是从高溢价成交地块的地价走势,还是从盈利空间来看,当前拿下热点地块大概率是比较划算的。
4月27日,上海、佛山、长沙等多个城市举行土地出让活动。根据最终出让结果,土地溢价率最高达到36.4%,最低只有3%。
前,在一二线热点城市,优质土地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开发企业合作拿地已经成为获得新项目的重要方式。
2019年,全国300城市土地供应同比微增,一二线城市供应走高,三四线城市供求两端同比下滑。总体楼面均价和收金同比上涨,平均溢价率基本持平,“稳字当头”的调控政策效果明显。
2019年,全国300城市土地供应同比微增,一二线城市供应走高,三四线城市供求两端同比下滑。总体楼面均价和收金同比上涨,平均溢价率基本持平,“稳字当头”的调控政策效果明显。
2019年,在调控趋严的背景下,土地市场价格维持平稳运行,在“地王”数量大幅减少的同时,不少昔日“地王”入市后遭遇市场下行,尤其是热点一二线城市部分“地王”陷入尴尬境地。专家认为,未来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房企高质量周转模式将逐步颠覆囤地模式,土地市场将更趋于理性。
从11月份土地市场的数据来看,地方城市在年末土地供应节奏上迎来整体大爆发,当月全国土地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36城经营性土地供应总建筑面积为51709万平方米,环比大涨113%,和2018年同期相比也呈增加之势,涨幅为20%,是近三年来的最高峰。
本市土地交易市场昨天成交3宗经营性用地,土地面积约23公顷,建筑规模约62万平方米,包括一宗住宅用地和两宗综合性商业金融服务业用地。
临近年底,土地市场整体供应走高,成交方面延续价增量减的低迷态势。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全国300个城市各类用地供需规模同比基本持平,住宅用地推出与成交面积小幅增长。
截至12月9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时,根据内地和香港相关上市房地产企业发布的公告,目前已经有32家房企发布了今年前11个月的销售业绩,合计销售额达到56027亿元,同比上涨18.6%,刷新历史记录。上述32家房企2018年全年合计销售额为52538亿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房企今年前11个月的销售额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
近日,克而瑞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新房、二手房以及土地市场延续9月低迷走势,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量同环比双降,杭州、宁波、徐州等城市成交显著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