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各地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但与此同时,部分城市楼市“虚火”苗头开始显现,甚至出现违规染指支持实体经济的“经营贷”,对复工复产大局产生干扰,需要引起重视。
疫情影响未散,楼市反常出现火热行情。从新盘“一房难求”“喝茶费”重出江湖,到以企业名义购房、进行抵押并寻求贴息的套利,近来,深圳等地楼市异动,显现炒作之风抬头,加剧了社会焦虑情绪,也对实体产业恢复带来不利影响。
本应“精准滴灌”进入实体经济的信贷资源,缘何“跑冒滴漏”?对资金用途的监管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疫情之下,不少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出台了针对实体企业的扶持政策。其初衷当然是好的。但是,不能“拨了钱”“贷了款”“贴了息”就完事,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督、制衡机制,确保相关资源真正用于支持生产经营。
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这一要求,针对各地区域发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才能让“房住不炒”落到实处。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的当下,各个方面都在全力推动实体经济“唱主角”。只有给实体经济构筑起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才能为社会就业提供更多条件,为创新提供更多动力,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增添更多信心和底气。(记者孙飞)
疫情影响未散,深圳等地出现的楼市炒作现象引起关注。“房抵经营贷资金可能流入房地产市场”“想买千万元楼盘,先交百万元‘喝茶费’”“一边悲叹失业,一边热切讨论房价大涨”……网民直称部分城市楼市行情“太魔幻”。经济恢复尚在路上,楼市却已异常火热,“两张皮”现象不免引人忧虑。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房地产业线下业务陷入停滞状态,各大房企和中介纷纷转战线上。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社会生产生活正有序恢复。在房地产市场线下业务逐步恢复常态的背景下,“线上看房”将对消费者买房决策有何影响?未来,其与传统线下业务之间会形成怎样的竞合关系?
信托产品市场快速回暖,集合信托产品募资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用益信托数据显示,上周共有249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增加63.82%;募集资金221.53亿元,环比增加131.75%;2020年一季度共有62家信托公司募集成立集合信托产品6325款,环比减少6.59%;募集资金5535.57亿元,环比下滑6.34%。
记者3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截至4月1日,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建项目共18.66万个,已开复工15.87万个,开复工率为85.06%。
记者近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截至4月1日,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建项目共18.66万个,已开复工15.87万个,开复工率为85.06%,其中,开复工率90%(含)以上省(区、市)16个。
困局之下,各地房地产调控正走向分化:一边是西安、南京、苏州等地纷纷推出贷款展期、增加信贷额度等友好政策,一边是广州、驻马店、济南、海宁等地宽松政策遭遇紧急叫停,以及海南的调控层层加码。
随着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展开,中央和地方各类刺激政策不断涌现,叠加外部新一轮量化宽松,先知先觉的购房人开始不淡定......千万豪宅两次开盘售罄,售楼处来访人数超预期等各类预示市场形势变化的事件层出不穷。
3月份以来,随着房地产行业陆续复工,上市房企融资动作频繁。26日,包括绿城集团、新城控股、泛海控股等多家公司同日公布融资公告。
3月24日,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洛阳华耀城项目携手当地医院,为奋斗在施工一线的百余位劳务工人们进行健康体检。此次体检包括心电图、血常规、乙肝五项等10余项检查,医院还为每位工友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在普及健康知识的同时,推动项目复工复产有序进行。
3月23日,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布六项举措,全力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工复产,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