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咋办?迁,迁出穷山窝。
河南贫困人口总量居全国第四位,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在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三山”地区,有26.03万贫困人口生活在大山深处。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指出,要着力做好“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程,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纳入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统筹推进,探索走出了一条“依托‘四靠’搬得出、覆盖‘五有’稳得住、围绕‘五个一’能致富、实现‘五新’生活好”的新路子。
三年砥砺拼搏,结出辛勤硕果。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将河南列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4个省份之一,进行激励表彰。预计2018年我省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可全部完成,2019年26.03万贫困群众将全部搬入新家园。
“五年任务、四年完成、一年巩固”。这份即将交付的“答卷”,体现着亿万中原儿女的魄力和担当,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解。
打响脱贫“当头炮”
走的是羊肠小道,吃的是河水或雨水,住的是石头房或土坯房,种庄稼是“望天收”……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河南大山深处的一些贫困地区,“水土”已经承载不了未来发展的需要。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时刻牵挂着“三山”地区贫困群众。省委书记王国生深入贫困户家中、田间地头,嘘寒问暖。他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精准施策、到户到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建立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实现稳定脱贫。省长陈润儿多次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强调彻底“摘穷帽、拔穷根”,必须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
我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强任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协同联动、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的组织体系。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涵盖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识别、工程建设、要素保障、后续发展、成效考核等重要环节。
建立监督实施体系。坚持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相结合,成立4个督导组,分片分包对全省50个县(市、区)开展常态化实地巡查,实现对所有安置点督导全覆盖。
量身定制“作战图”
“走,上班!”10月12日,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白亮坪村,村民刘丽军撂下饭碗,出发去几百米外的扶贫车间上班。从“下地”到“上班”,透出伏牛山深处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
一个月前,刘丽军从深山沟里搬迁到地势平坦的安置点,住进125平方米的新房子,还找到了新工作。这只是河南26.03万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一个缩影。
全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根据科学评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量身定制易地扶贫搬迁“作战图”:重点围绕“搬到哪”“怎么搬”“咋脱贫”等突出难点,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最终实现生活好。
依托“四靠”搬得出。按照“靠县城、靠园区、靠乡镇、靠旅游点”开展安置点建设,实现规模安置,充分发挥现有城镇载体的人口聚集和产业带动作用,方便群众就近就业。
覆盖“五有”稳得住。在每个规模以上安置点通过新建或扩大已有设施服务范围的方式,实现安置区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文化场所,做到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覆盖到位。
围绕“五个一”能致富。因地制宜地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落实1项产业帮扶措施、建设1个扶贫车间、实现1人稳定就业、有1份稳定资产收益,从根本上解决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后续发展问题。
实现“五新”生活好。让搬迁群众感恩“新时代”、住进“新房子”、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营建“新家园”,在共建共享中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雄说:“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使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使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创新破解“掣肘点”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我省共需筹集资金约156亿元,实施力度、涵盖范围、资金投入前所未有,钱从哪里来?
破解资金困境,要靠深挖自身潜力,更要靠创新求变。
坚持守住搬迁不举债的“底线”。我省在提高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债资金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由贫困群众自筹的3000元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分担,累计支付5.92亿元,切实减轻搬迁贫困群众资金压力。
积极拓展资源开源渠道。我省用好用活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创新宅基地复垦券在省域内公开交易政策,通过指标流转换取资金,增强了搬迁群众入住新家、脱贫致富等工作的资金保障。
“宅基地复垦券”公开拍卖制度自实施以来,全省已拍卖两批复垦券共计9291亩,共筹集资金27.87亿元,惠及23个搬迁任务县的3万多个搬迁户,此举不仅建立起贫困县与郑州市等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复垦券交易的供求关系,更搭建起城市反哺贫困农村的桥梁,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多方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评价:“宅基地复垦券省域内公开交易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对于河南省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
金秋十月,充满生机、潜力巨大的中原大地上,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洋溢喜悦,伴随的是贫困群众的幸福新生活。
脱贫攻坚战“集中总攻”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河南正以不辱使命的奋斗激情、以军令如山的敬畏之心、以抓铁有痕的过硬作风,高质量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交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出彩答卷”。(记者 栾姗)
茄子丰收了,芹菜长势很好,阿迪力·斯迪克和爱人阿依孜木古丽·曼苏尔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阿迪力·斯迪克以前在家务农,2014年来到深喀农业示范园区大棚打工,4年时间就实现了脱贫摘帽,又掌握了丰富的蔬菜种植技术。
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的四季吉祥村,一组组长穷达正带着村民们在地里忙着割草。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四季吉祥村一组组长穷达女儿 达珍:现在收入好了,就可以,自己想要什么(样),就可以弄成什么(样)。
近日,“幸福东北”网络主题活动媒体一行走进黑河市爱辉区,实地采访当地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科技感十足的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以其独特的主题游览形式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记者 王心怡】9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及东北三省网信办主办的“幸福东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吉林梅河口市,破译梅河口市民众幸福生活的“密码”。
吉林鹿乡镇,下辖18个村,总人口5万余人,却有90%的人从事鹿产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在鹿舍内采访64岁养殖工杨玉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鹿舍内的梅花鹿。
扎西巴珠现在的家,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勒村的新建民房里。爬过长长的一段土路坡,再沿着碎石间踩出的一条小路向上,迈进门,仍不见人影。新华网 旦增努布摄 门巴木碗制作,是门巴族的传统手工艺。
久巴村村貌久巴村内鲜花盛开 久巴村是林芝市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四万元。跟着村民的脚步,记者来到一片整齐的塑料大棚,大棚里都是正在培育的草莓幼苗,草莓正是久巴村的致富“法宝”。
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在浦江两岸延伸。摄影师老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住在杨浦滨江附近,这几年他一直关注着这里的改造,也用他的镜头记录着滨江沿岸的变迁。
” 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在黄浦滨江两岸延伸。摄影师 吴茂开:杨浦滨江原先都是大工厂、大码头,老百姓走不进来,看不到江,现在改造以后老百姓能进来了,能见到水了。
佘村整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复兴生态古村落,古村出新彩,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开辟出一条新路径。徘徊于街头巷尾,我脑海中不断回响起当地人教我的民谚:“来江宁,织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