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已去
新年已至
还记得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吗
今天,正月初四
我们又要迎灶王爷回民间了
传说,正月初四
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
民间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
送神要一大早
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灶神”
又叫灶王、灶君、灶王爷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
司饮食之神
平日里
在烟熏火燎中
炉灶风箱前
灶王爷总是静静地看着我们
春夏秋冬里的一日三餐
和琐碎细小的柴米油盐
他都默默记在心底
民间一直以来
有这样一句俗谚:
“送神早,接神迟”
所以要在大清早的时候“送神”
但是“接神”却要迟一些
在下午四时左右
除了准备好牲礼果蔬以外
每家每户还要
放鞭炮、焚香、烧金纸
用来恭迎灶王爷
在北方
正月初四这天
有灶王爷要点查户口的说法
因此很多地方也有初四忌出门的习俗
而每当到了过年的时候
那个在我们看起来
总有点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
让人感觉敬畏的灶王爷
也像是受到了
人间过年欢乐氛围的感染
以“被迎接”的方式参与了进来
除了迎灶王爷,
民间也有“祭拜土地公公”的说法
土地神在民间被称为“土地公公”
是民间信仰中最为普遍的神灵
土地神是财神与福神
因为“有土才有财”
因此土地神被奉为地方的守护神。
据说
他不仅掌管着土地,还能使五谷丰收
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模式的中国老百姓
土地及农作物决定着民众的生存和延续
因此人们对土地神都格外敬重
初四这天
很多人要把土地神迎进家里祭拜
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神
或是在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
在北方
有些农村风俗是正月初四“绑火神”
用玉米梗或麦梗绑在棍子上
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
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老北京初四有吃“折箩”的传统
张寿臣的相声《化蜡扦儿》中
就有这样一句
“老太太晌午吃的散伙面,
晚上吃的折箩”
所谓“折箩”
本意是宴会剩余的饭菜
在寻常百姓家
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间的剩饭菜便称为“折箩”
在物质供给并不丰裕的时代
过年无疑是大饱口福的最好时机
过年时,人们总会尽可能地置办最好的食物
但另外一方面
也就意味着常常会有剩余
所以到了初四这一天
要将之前剩余的食物加以处理
初四当天
还要切忌打碎器物
旧时民俗认为正月打碎器物
新的一年内会有不好的运势
所以打碎器物时
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
以作禳解
其实
民间的一些说法
现在看起来有些过时
甚至令人费解
但不能否认的是
这些传统民俗
蕴含了中国人
祈福避祸的美好心愿
成为隐藏在每个人血液中
代代相传的宝贵基因
如今,很多旧日年俗早已不再流行
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一些新年俗也在出现
但回家“团圆”的观念
依然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
或许可以停下出去聚餐的脚步
和家人一起
围坐在饭桌前
开开心心地
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资料 | 新华网、央视财经、诗词天地
爆竹邻家初竞响,正是交年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儿童把酒传明烛,远想慈亲尚未眠。“ 轻风淡月,年年去路。
在“做大岁”的同时,莆田城乡家家户户普遍张贴白额春联,以示祭奠之情,节庆表余哀。让人永远铭记 在莆田,每年正月初四(仙游为初五),会跟除夕一样重新来围炉、过年(资料图)。
“二十三,糖瓜粘”。送走灶王爷后,人们开始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各种清扫、洗涮,意在除旧布新,驱晦纳吉,干干净净迎新年。
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玉帝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对于多数人来说,“年货”清单当中,象征红红火火的灯笼、蕴含美好祝福的春联,必不可少;此外,缤纷的霓虹灯、喜庆的挂件也很受欢迎。春联摊摊主 魏建斌:在这里摆了十几二十年了,每年都在这里摆着呢,卖的对联、门神、浮雕呀,卖得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