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正在全国同步进行。位于驻马店的河南中多铝镁公司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和研发,使企业由四年前一家不知名的小厂一跃发展成为特种铝合金高新企业。请看本台记者李东鹏从驻马店发回的报道。
蹲点日记
采访中多铝镁,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的。就在去产业集聚区的路上,我还心里嘀咕着,在传统农区驻马店,这样一家中等规模的民营铝镁合金生产企业又有多少新闻元素可供挖掘呢?
但一进厂区,呈现给我的是一片生机盎然,不仅仅是院落的深度绿化,更多是生产的绿色——这两年它们的设备已经实现了不排水、不冒烟,一条硕大的生产线两个工人就能开起来。短短三年的发展,就从一度面临困境到蒸蒸日上,通过做标准、搞研发,其产品已经打入了汽车、轮船、航空等领域,宇通、中集等集团都是它的客户,如此种种,让我惊叹不已。
财经、企业类的报道不好做,文稿往往太过于理性,一般的受众不爱看,也记不住。如何把“硬”的内容做“软”?在与企业有关人员座谈时,我更多把问题抛向具体的人,追问他们刻骨铭心的工作记忆。就这样,销售员赵建军从三年前的“赵白劳”到如今的“赵三万”;研发负责人李凤春这个湖北资深理工男为何会出现在驻马店;还有在厂区“偶遇”的安徽工业大学教授、国内材料工程学“大咖”邓小民老师与中多合作的故事都一一被挖掘出来,就像领导说得那样,有“人”才有灵气,有故事才有看头,原来表面上看来与我们生活有一定距离的企业类报道也可以比较接地气。
采访后的这些天,我也常常在思考。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单单是一个中性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在这幅巨幅画作里,它蕴含着许多的个体悲欢和精彩奋斗故事。关键是,我们一定要善于挖掘,在报道中,不贪大、不求全,用细节取胜,用民生视角表达,用创新的新闻语言为社会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发展样本,为时代的精彩“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