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澍
碌曲,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藏语中意为“洮河”,足见水资源之丰富。洮河及其支流遍及碌曲全县,得益于河水灌溉,碌曲形成了39.4万公顷的草场,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大多都从事着与放牧有关的工作。
近年来,作为国家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的碌曲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牧民们的生活随之大为改善。
过上“风吹不到、雨打不着”的好日子
逐水草而居是牧民们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也是郎木寺镇波海村村民甲央西拉曾经的生活方式。牧区偏远,看病、与外界沟通、两个孩子的上学等等都是困扰他的问题。
“甲央西拉”们的难题,也是碌曲当地政府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碌曲在牧民定居点建设、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大量工作,波海村也建起了整洁的房屋,道路、水电、网络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18年秋,甲央西拉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新房,过上了“风吹不到、雨打不着”的好日子。
甲央西拉站在新房前(光明网记者张雯/摄)
定居后的甲央西拉生活也发生了不小变化,出行、通讯、看病、孩子上学等等都更加方便,村子里有工程开展的时候他也会去帮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但更重要的是,定居下来后,虽然他还会去放牧,但心里多了村子里的这个家,多了一个“锚”、一份牵挂。在采访最后,甲央西拉谈及自己的两个孩子,他充满憧憬,“只要孩子们争气,我就一直供他们上学,上大学,倾尽我的全力。”
因地制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的尕秀村,是高原生态与草原风光完美结合的一块瑰宝。近年来,伴随着牧民定居点建设、异地搬迁项目等工程建设,尕秀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得到了整体提升。碌曲县更是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号召,按照尕秀村的区域特点、发展水平、基础条件等因地制宜,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达知加是一位牧民,而现在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尕秀村一家“藏家乐”的经营者。2017年起,他就把重心放在了经营自己的“藏家乐”上,每年单以此能获得两万多的收入,“比放牧要多”。
尕秀村景色(光明网记者张雯/摄)
牧民们生活的变化,反映着碌曲脱贫攻坚的决心与成效,也预示着人们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光明网记者李澍采访整理)
初秋的碌曲,是一幅美丽静谧的油画:金黄色的草原显得格外平静温和,悠闲的牛羊和欢快的马儿在草原上撒欢,似乎在向来自远方的客人发出呼唤……位于碌曲县西仓乡的则岔国家自然保护区,有一个美丽纯朴的乡村——贡去乎村。
碌曲是藏语“洮河”之意,洮河发源于碌曲县西南倾山和其支脉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2012年以来,碌曲倾力打造“锅庄”旅游文化品牌,已成功举办了七届锅庄舞展演,使“锅庄”这一古老的舞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9月17日上午,“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首站走进碌曲县 甘肃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了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的要求,这一重要指示催人奋进,更吹响全省高质量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
9月17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随“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采访团来到甘南州碌曲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摄 波海村目前共有291户,117户是建档立卡易地搬迁户,其中有59户曾经是像罗藏贡去乎这样的无房户。
9月1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甘肃省委网信办承办,中国甘肃网、甘南州委网信办、临夏州委网信办协办的“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正式启动。
“穷根”找到了,通过易地搬迁让交通闭塞的村民从草原深处搬出来,再通过发展产业让大家致富成为必然选择。据介绍,波海村易地搬迁主要有两种户型供村民选择,3人以下为76㎡,3人以上为99.05㎡,完全可以满足居住需要。
尕海湖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是青藏高原东端的高原湿地,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之一。由于近年来降水量较大及整体生态环境保持较好,尕海湖水域面积持续扩大,目前已达2700公顷。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29日无人机拍摄的尕海湖湖畔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