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龙2”号上拍摄的企鹅群和“雪龙”号(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雪龙2”号11月20日电(记者刘诗平)搭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19日穿越南极圈,将于北京时间20日傍晚时分抵达南极中山站外围的陆缘冰区破冰前行。
航行在南极圈内浮冰区的“雪龙2”号(11月1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北京时间19日20时28分,“雪龙2”号穿越南纬66度33分,进入南极圈。相距不到10海里(约18.5公里)的“雪龙”号紧随其后。“雪龙兄弟”列队进入南极圈时,遇到一片浮冰区,不时有几只或十几只一群的企鹅在船两边的浮冰上远远观望。
从“雪龙2”号上拍摄的企鹅群(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当天是“雪龙2”号自11月7日驶出澳大利亚霍巴特港以来天气最好的一天,也是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首次遇见企鹅群。此前一天驶过浮冰区时,“雪龙2”号曾遇见单只的企鹅和海豹。
航行在南极圈内浮冰区的“雪龙2”号和“雪龙”号(11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首次实行“双龙探极”。“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说,北京时间20日傍晚将抵达第36次南极考察的首个目的地——中山站外围的陆缘冰区。“雪龙2”号将进行破冰作业,为“雪龙”号开道,使需要进行大规模海冰卸货的“雪龙”号突破陆缘冰的阻挡,距离中山站更近。
从“雪龙2”号上拍摄的企鹅群和“雪龙”号(11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当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当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中国女子泰国生子3月后被丈夫杀害,藏尸行李箱) 继普吉岛杀妻案后,另一起在泰国东部发生、涉及中国公民的杀妻案再度引发关注。春武里府警方调查发现,死者是33岁的中国广东籍女子小莉,其丈夫卢某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回望过去,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给予我们以深厚文化底蕴与自信;鸟瞰当下,我国科技又在时代前沿,不断进步。△资料图:“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上的气调保鲜装置(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2019年11月,南极中山站附近,普里兹湾海域,马乔一应邀负责南极科考团“雪龙2”号破冰船的破冰试验和检验。经过试验,马乔一和队员们不仅验证了“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更填补了我国破冰试验程序的空白,助推我国破冰试验各项标准和程序的建立。
这次科考中赵羲的工作是借助“雪鹰601”平台执行航空调查任务有人说这是坐飞机“游”南极事实上,由于是科研飞行平台飞机舱内和舱外的温度几乎相同 回忆这次特别的南极之行赵羲说自己坐飞机到达南极又有幸乘坐两艘雪龙号回国实在太幸运了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首层设计为超大跨度钢结构“无柱空间”。走进秦岭南麓小城陕西省佛坪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爱尚菇粮”工厂的车间里,生产线上热气腾腾。
2月7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消息称,在南极半岛阿根廷科考站埃斯佩兰萨观测到18.3℃,这一记录打破了了2015年3月24日曾记录到的17.5℃的南极大陆观测到的最高温度。“雪龙”号的首席科学家潘建明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1990年他就以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身份来到南极,与中国南极已经有了近30年的不解之缘。
2月12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在罗斯海阿代尔角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协助新西兰南极遗产信托基金组织在此处建设营地及储存物资,以保护南极重要历史文化遗址。据悉,在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期间,中方考察队员就曾协助新西兰队员在阿代尔角开展营地建设工作。
“XGC88000”创造并保持着“高118米,重2155吨”的吊装纪录,展示了中国吊装、中国制造的傲人实力,这就是“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与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相比,山东舰不仅体现出中国海军装备水平的跃升,更彰显出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到目前为止,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已经在宇航员海域航行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经过仔细的查找、甄别,2020年南极的第一场中水层鱼类拖网调查,捕获到了灯笼鱼的新种类以及多种南极鱼类的幼体,捕鱼数达到65尾,打破了我国南极科考中水层捕鱼数量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