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叫周元敬,今年63岁,家住内黄县中召乡碾子头村。2015年,他跟老伴因病致贫。后来,在村里帮扶下顺利脱贫。如今,他饲养起奶牛,又多了一笔收入,日子过得更宽裕了。
▲碾子头村村头的石碾子
村里人说,老周有一个脱贫“公式”。这“公式”是啥?记者想一探究竟。
仲夏时节,地处黄河故道的碾子头村分外美丽——村口,伫立着一块头尖底阔的灰色石碑,“幸福碾子头”五个大字熠熠生辉;路两旁,每隔几步便是一个花坛;踏着坚实的水泥路往里走,拐几个弯儿,一座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
“这就是周元敬的家。老周,在家没?”包村干部冯亚平冲屋里喊了一声。
听到人声,院内跑出一条小黄狗,快活的黑眼珠滴溜溜打转儿;影壁墙后,是木栅栏围起的牛棚,一头奶牛“哞哞”直叫,细长的尾巴左右甩动。
▲碾子头村村头的石碑
“来啦!”头发花白、面庞黝黑的周元敬从堂屋走来。他怀抱一筐草料,弯腰倒入食槽,闻到香味,奶牛梗起脖子,大口咀嚼着。老周拿它当宝贝,还用篦子给它挠痒。
“这是今年1月,我从乡里的养殖企业免费领来的牛犊,养够一年,企业按市场价回收。”老周说,这一年里,病了兽医管治,养不活保险公司管赔。刨去饲料钱,估计能赚一万多元。
冯亚平说,周元敬是个庄稼老把式,种了一辈子地,也没攒住几个钱。前些年,老伴儿得了偏瘫,老周患上肝硬化,老两口的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
“俺有6亩地,以前种小麦玉米,满打满算一年也就6000来块钱。遇见灾病,愁得人干瞪眼。想脱贫,还是现在门路多!”老周感慨道。
都有啥门路?老周扳着指头,讲起他的“脱贫经”:“我的地租给别人种蔬菜,一年的租金是4000元;每天给村里打扫卫生,每月能赚700元;还有村里的光伏分红,一年又是几千块钱……”挣钱门路多了,脱贫的视野大大拓展;政策兜底,又给贫困户吃下“定心丸”。
▲碾子头村的周元敬在给奶牛喂草、挠痒
老周对此感受最深。2015年他得病时,医疗费总共花了15000多元,七拼八凑才借够钱。后来,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和老伴都吃上了低保,85%的医疗费在医院报销,剩下的由乡镇兜底。脱贫了,帮扶政策也不变。
政策给兜底,干活更踏实。冯亚平说,老周人勤快,村里安排啥活儿,他都愿意干。每天早上8点前,老周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出门,把街道扫得干干净净;打扫公厕、清洁光伏板,他总是第一个报名;隔三差五,他总是乐呵呵地去给牛割草料……
“这就是脱贫秘诀?”记者问。
“对喽!(门路+政策)×干劲,这就是老周的脱贫‘公式’!”村干部精准总结出老周的秘诀。
旁边的老周咧嘴一笑,眼角的皱纹像怒放的秋菊。
采访手记:
人们常说:“扶贫不易,脱贫更难。”究竟难在何处?群众积极性不高、配套设施不到位、地理位置偏僻……这些客观原因确实存在,但归根结底,还是没抓住贫困问题的症结。
来到碾子头村,周元敬的脱贫“公式”让我们开阔了思路——找对门路、拓展思路,脱贫攻坚就能事半功倍;政策兜底、精准帮扶,干事创业才能放开手脚;智志双扶、鼓足干劲,扶贫效果才能以“乘数效应”递增。
这一次,老周的确扭住了脱贫的“牛鼻子”。
乡村名片:
碾子头村位于内黄县城以南约30公里,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村落形成于宋朝年间,因地处黄河故道的一处土埝尽头,故名“埝子头”。岁月变迁,村名口耳相传,最终变成了“碾子头”。
全村有320户、1230人,耕地1450亩。2016年之前,这里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该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西瓜、大葱、尖椒等经济作物,建成了产业扶贫车间、红枣密植园扶贫基地、惠众新能源光伏基地,并探索出“奶牛养殖+贫困户”的新路径,正从稳定脱贫向乡村振兴稳步迈进。
邢振东同志拟作为安阳县政府县长人选
世间万物究竟是造物主的杰作,还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一个受精卵分裂出的40万亿细胞是如何有序形成各个组织器官,并最终发育为完整人体的?同一片森林里的上百种生物是如何抢占生存空间,以构成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尽管进化论指出了生命的演化规律和发展方向,但多细胞生物的“按需制造”原理尚未知晓,“物竞天择”也难以解释同一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近日,一款写满数学函数公式的蛋糕走红网络。创作者秦贞义称,他为让蛋糕作品与众不同,构思了四天做了这款写满数学公式的蛋糕,制作花了一个小时。除此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校园风蛋糕,包括闺蜜、同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