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传香
83年时光荏苒,抹不去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83年白驹过隙,带不走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83年前的今天(七月七日),卢沟桥上激烈的枪炮声,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全民抗战序幕,开启了中华民族在觉醒中奋起前行的伟大征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积极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
这是一次民族意识的大觉醒大动员。“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当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自由还是被奴役的历史抉择摆在面前,中国人民发出了“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怒吼,焕发出空前广泛、空前深刻的民族觉醒,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毁家纾难、以身殉国,他们坚信,“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抗日战争是惨烈的,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但它又是极其伟大的,不仅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也是和平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战争,更是一个站起来的民族改写自己历史的战争。由此开始,“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这是一次人民力量的大迸发大团结。“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死不退让,宁死不投降”。面对侵略者那高高举起的屠刀、那肆意喷射的枪炮、那狂轰滥炸的敌机,中国人民选择了勇往直前,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信念和斗志,书写了“魂魄毅兮为鬼雄”的不朽篇章。从送儿“死”字旗的王者成,到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的邓玉芬;从左权、彭雪枫、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到千千万万至今不被人知晓的无名英烈;从四行八百壮士、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到“打完子弹就上刺刀冲锋”的平型关大捷、“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南京保卫战、“不惜用生命填进火海”的台儿庄血战、“以血肉之躯消灭精良装备”的百团大战……无法穷尽的人民英雄,震撼寰宇的抗日壮举,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人民,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伟力,是壮阔历史最伟大的创造者。
这是一次爱国精神的大凝聚大发扬。时间风干泪水,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在抗日战争生与死的战场上、血与火的淬炼中,中国人民用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向全世界展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广大爱国军民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彻底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正是在这种强大爱国力量的支撑下,我们不仅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更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起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迈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我们铭记历史,为的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将那通往未来的道路铺建于以史为鉴的努力之上,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断注入和平的正能量。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在2020年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倾听历史的回响,更能坚定前行的方向。
愿和平永驻人间!
2017年底,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夜之间火了起来。新华社发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让中华民族迈开自信而坚实的步伐走上复兴之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过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团结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关键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表征,其形成是一种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考古工作者十分关心,强调他们“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对他们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前排左二)、张定宇(前排右一)、陈薇(前排左一)颁授勋章奖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我国考古工作。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长久积淀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追梦新时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做好“传承”“创新”“交流”三篇文章。“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手机等载体对乡贤文化、村规校训、优秀家风、传统民俗等进行创造性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动能将更加强劲。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讴歌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深刻阐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