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黄河魂,中华根

2020年09月17日11:58  来源:猛犸新闻

5034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崔鸿飞:船工号子、非遗传承,这是河南人的家国情怀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吴战通 见习记者 左朝君/文 袁晓强/图视频 赵俊鸽/剪辑

北依太行、王屋,南临黄河,济源被称为豫西北的“明珠”。随着济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建立,青山绿水得到进一步守护,而曾经飘荡在黄河上的船工号子,也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弓背弯腰,身体前倾,肩膀上要上绳索架。“嗷号,一起来了哟……”“嗷嗷号,一起伸手了哟……”声音高亢有力、苍凉豪迈,回荡在河南济源竹峪村的村委会上空,崔鸿飞和他的老伙伴们在为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重现”了黄河船工号子现场。黄河船工号子是由黄河中下游的山河地段(济源市境内的沿河一带)人民在长期的船运劳动中首创,一人高歌领号,众人随声唱和,在船运中起着统一步调、协同动作、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后在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长期的船事活动中,逐步加工完善形成传统民间音乐。2009年,黄河船工号子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崔鸿飞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黄河船工号子传承人。

十余载船上拉纤,号子声融入生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运输空前繁忙,上下码头车水马龙,大小船只东来西往,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演绎成当时沿河人民多彩的生活乐章。

“我是17岁走上船当学徒,一干就是十几年。”崔鸿飞介绍说,他生在竹峪村,长在黄河边,小学毕业后便随大人田间劳动,黄河上拉船。

崔鸿飞介绍,主要是往孟津送煤,卸完煤,一人身上一个纤板连着身后一根纤绳,走在岸上把船逆水往回拉,人人喊着黄河船工号子,长年累月,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

黄河船工号子的记录者崔云恒告诉记者,他(崔鸿飞)是聪明的有心人,上船没多久就弄懂了拉船、停船、行船的路数。

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艰难险阻中,在吃饭不能饱、花钱难宽绰的过去,崔鸿飞将行船的技巧烂熟于心,而喊号的本领早已融入他的生活。

为传承抢救资料,寻找散落在村庄的老船工

随着时代发展,公路运输兴起,黄河船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船工的艰辛黄河船运生活成了永远的过去。

小浪底水库的兴建,让他们彻底告别了岸边人家船上生活,1996年底至1997年,崔鸿飞所在的竹峪村,由大峪镇整体移民搬迁到城区玉泉办事处。黄河船工号子一度淡出崔鸿飞的生活。

拉纤船工职业的消失、传承人的逐渐老去,让黄河号子的失传,似乎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把黄河船工号子留在世间”成了崔鸿飞的一个愿望。

将一项快要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艺术保存下来,并不容易。崔鸿飞认为,要想将船工号子传承、弘扬下去,就必须像工匠一样默默奉献,一点点搜集整理图像、音乐等各种资料,然后像工匠一样对其精雕细琢。

2005年,崔鸿飞着手整理关于黄河船工号子的资料。为寻找老船工,他跑遍了竹峪、关阳、大横岭等多个从沿河搬迁下来的村子:“那个时候,我们大部分人没有电话,只能凭借记忆一个村一个村地找。”

最后,崔鸿飞召集到十多位老船工。2008年10月,崔鸿飞和老船工们在当地黄河大桥南两岸进行实地拍摄,再现了当年拉纤行船喊号的雄伟景象。2009年,他将四年来搜集整理的黄河船工号子图文资料全部交给市文化馆。同年,黄河船工号子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船工号子登上大舞台,老船工相拥而泣

黄河船工号子回到人们视野后,如何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天籁之音,成了崔鸿飞的当务之急。

“第一次见崔老师,我就被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黄河船工号子抢救回来,不能只进档案馆,要让它’活下来’。”济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李睿芳说。为还原黄河船工号子的原貌,济源文化馆工作人员辗转多处寻觅、搜集了大量有关黄河船工号子的材料,包括唱词、曲调,还制作了老船工的演唱和访谈音像资料。

经过多次录音、排练,以黄河船工号子为创作题材本土原生态节目《黄河船工号子》,2017年11月15日首次以雄浑震撼的气势和完整的艺术形态在市文化馆震撼上演。崔鸿飞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黄河船工号子传承人,登上了这个令他“梦寐以求”的舞台。

2019年7月,非遗舞台展演节目《黄河船工号子》亮相中国原生民歌节。当年10月,《黄河船工号子》受邀参加“2019运河文化嘉年华”非遗展演活动。沉寂50年的黄河船工号子走出济源、唱响中国,今天又“活”了。

据崔鸿飞回忆,老船工们两天表演10场后,接到主办方通知,应观众要求再加演4场,几个人抱在一起哭了。

保护传承好船工号子,就是讲好黄河故事

 “船工号子是船工在风浪中拼搏、呐喊情景的再现,是一种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历史。”崔鸿飞认为,每到关键时刻,船工们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不折不挠,同舟共济的精神,正是黄河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我们将黄河船工号子保护好,传承下去,就是在讲好黄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熟悉它。为此我将继续努力,无怨无悔。”崔鸿飞说。

文章关键词:黄河魂 中华根 责编:王江龙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第38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云”端开幕

    4月6日晚8时,由省政府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洛阳市政府共同承办的第38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云”端开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牡丹情黄河魂”为主题的第38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特别节目创造性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