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燕萍】说起黄河,展现于眼前的有“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波涛滚滚,也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辽远开阔,无数壮美的景象随诗句在眼前铺开来。
黄河,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世界巨川,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2。因其流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因此得名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华文明进程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具有适宜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成为文明的发祥地。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也是一条忧患之河。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确保了岁岁安澜。但黄河在新时代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至20世纪末又出现了断流、污染等问题。开发水资源只有与节约、保护相结合,促进人水和谐,才是科学治理黄河的必由之路。
9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及黄河流域九省区网信办承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在河南郑州正式启动。豫甘宁分队作为记者团第二分队,用12天的时间,亲身感受三个省区的黄河之美。
水利枢纽护安澜
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博物馆内,展示了这样一首陕县民谣:“道光二十三,洪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这首民谣来自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描写了当时黄河的洪水灾害情况。黄河自古以来水患频繁,据统计,从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2540年时间里,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5次。决溢范围北起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洪水过后,河渠淤塞,良田沙化,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由历史上以防治下游洪灾为主,转向全流域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传统治河技术与现代水利技术相结合,确保了下游岁岁安澜,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众多水利工程中,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可以说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据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厅工作人员介绍,小浪底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92.3%,控制黄河径流量的91.2%和近100%的黄河输沙量。既可较好地控制黄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库容拦截泥沙,进行调水调沙运用,减缓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
不同于小浪底的大规模建设,甘肃庆阳西峰区的巴家咀水库是从建成之初的“拦泥坝”,逐渐变成以防洪保坝、供水、灌溉等为一体的水利枢纽工程。巴家咀水库管理所所长魏国梁向记者们介绍说“现在坝高75.6米,坝长565米,总库容5.4亿立方米,主要的功能就是给西峰城区供水,还有灌溉和发电。”据介绍,多年以前这里是光秃秃的山,而如今这里郁郁葱葱,风光旖旎。“像我们北方人见到这一池清水不容易,这就是山清水秀”,魏国梁笑着跟记者们说。“山涧缚青龙,泽惠万物荣”,据悉,巴家咀水库是庆阳市目前供水规模最大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是西峰城区30多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多措并举保生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到20世纪末,黄河出现了断流、污染严重和水生态破坏等危机。那么,如何保护黄河生态、促进人水和谐、河流永续利用?来到甘肃庆阳,记者们探寻到了这里给出的答案。
“污水处理的主要工作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源头排查管控、二是中间强化处理、三是末端生态净化处理。”甘肃省庆阳市供排水公司东区污水处理厂副厂长王凯向记者们介绍。经过三个步骤的处理,达标的水排放到马莲河中,对于此后汇入的泾河、渭河、黄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记者们在厂区内部看到,处理之前的污水十分浑浊、颜色几乎为深棕色。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提质,水变得清澈许多,颜色变为淡灰色,极大地减少了对黄河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来到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意义又有了更多注解。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3年,总面积148万亩,地处银川市黄河以东毛乌素沙地边缘。在未治理以前,白芨滩就是一片原始的沙漠。“哪个人不吃上一斤半斤的沙子”,白芨滩管理站的护林员吴敬忠用以前流行的这句话来描述当时的环境。多年来,三代白芨滩人坚持不懈,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的生态安全。
特色产业促发展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和治理,饱经沧桑的黄河由历史上肆虐为患的害河变为造福人民的利河,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在河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煤机研发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双主业融合发展的国际化企业,同时涉足装备制造、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
而位于郑州的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也先后创造了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8年第一、产销量连续3年世界第一的骄人成绩。公司生产的盾构机先后应用于国内50多个城市,出口21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产品以φ6250型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为主,并成功制造过多种直径、多种型号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以及泥水盾构、硬岩盾构和TBM等50多种机型,涵盖了2-15米的各类尺寸,掘进里程超过1700公里。
视线转移到甘肃平凉锦屏镇,一排排窑洞、一头头黄牛变成了当地人民的“摇钱树”。副镇长文涛介绍,这种养殖模式叫做窑洞养牛,宽阔的活动空间、新鲜的空气养出了肉质更加细腻鲜美的平凉红牛。文涛说,在2018年之前一头牛犊大约可以卖到3500到4000元,从去年开始,价格大约在7500到8500元之间,效益十分可观。以当地曾经的贫困户朱海萍为例,2019年她养牛的毛收入为30万元左右,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条件允许的话,肯定要扩大规模,让自己的产业越来越大”,朱海萍说。
坐在宁夏酒庄的品酒大厅,浓浓的酒香弥漫在记者们的鼻腔中。酒庄外有大片的葡萄园,饱满的果粒挂在一株株葡萄藤上,被夕阳映照出了浓郁的紫色。据悉,宁夏贺兰山东麓作为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推进葡萄酒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葡萄酒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了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产区影响力、产业带动力、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得到了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截至2019年底,宁夏葡萄种植区域面积达到57万亩,占全国的1/4,是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现有酒庄211家(其中已建成酒庄92家、在建酒庄119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10位,并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相保护协定附录,为宁夏葡萄酒进入欧盟、提升市场知名度提供了有力保障。葡萄酒已成为宁夏耀眼的“新兴地标”和“紫色名片”,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沿着黄河一路走来,无论是水利、生态还是产业发展,豫甘宁都在谱写着一曲大合唱。在新时代,黄河的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将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着力完善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水沙调控、水资源配置及保护等体系,维护好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为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崔为兵,河南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姚自京,东方今报社社长胡杨,惠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焦健等多位领导莅临现场,并共同开启了仪式。启动仪式结束后,采访团将探访黄河滩公园,见证黄河之美和生态保护成果;参观黄河博物馆,感受黄河文化独有的魅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绘制的瑰丽蓝图,也是赋予河南的一项时代重任。据悉, 11月15日上午,主流融媒体沿黄看河南采访团一行将在洛阳新安县举行启动仪式,实地探访黄河水画廊的秀美风景。
9月30日,郑州市“传承红色基因 共担时代使命”向国旗敬礼活动启动仪式暨2020年“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仪式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据悉,全市16个开发区、县(市)区“传承红色基因 共担时代使命”向国旗敬礼活动于当日同步启动。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处在控制黄河中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是黄河防汛调度和水沙调控的一线担当。小浪底水利枢纽不仅是黄河中下游防汛调度的一张“王牌”,也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硬核担当”。
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让河南人为之振奋的是,今年央视春晚分会场首次设在郑州黄河之滨,也就是园区的炎黄广场。
郑州黄河花园口南去不远,黄河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两张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张是断流时期的黄河河口,河床龟裂,湿地无存;一张是河口生态恢复的照片,花红草绿,如诗如画。从生态功能上看,河南段滩区是我省“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平原生态涵养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7月24日,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重大文旅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这些项目开工后将有力引领、积极推动核心示范区文旅融合发展,助力郑州市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7月24日,“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重大文旅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集中开工活动的主会场、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位于郑东新区CBD西北角,北邻连霍高速,西邻中州大道。
7月15日下午,到郑州快速公交未来线路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来到郑州市黄河博物馆参观学习,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共同学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其中一个是黄河国家博物馆,另一个是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对于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未来面貌,据介绍,包括核心遗址保护区、博物馆区域和仰韶文化体验区等主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