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29日消息(记者 王雨馨)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智能传感器”这块基石显得越来越重要。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我国于2012~2020年迎来传感器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期。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19年已超2000亿元;预计2021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近3000亿元。
28日,记者跟随“潮涌长三角·共建进行时”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了位于嘉定区的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了解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情况,切身体会小器件如何撬动起千亿级大市场。
(工作人员正介绍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概况 央广网记者王雨馨 摄)
记者看到,在园区的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内,展示着感知医疗、智能驾驶、智慧家居、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的传感器“硬核”应用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展示 央广网记者王雨馨 摄)
(感知机器人展示 央广网记者王雨馨 摄)
(温度传感器芯片展示 央广网记者王雨馨 摄)
(汽车毫米波雷达检测器展示 央广网记者王雨馨 摄)
据了解,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于2018年7月在上海正式落地,致力于先进传感器技术创新,以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中试为目标,专注传感器设计集成技术、先进制造及封测工艺,布局传感器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和物联网应用方案等领域,联合传感器上下游及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世界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
(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一角 央广网记者王雨馨 摄)
记者还同时参观了国家智能传感器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组建。”园区工作人员表示,实验室研发传感器关键共性技术与行业应用传感器融合系统解决方案,为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提供了高效研发实验环境和产业合作环境。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和联合实验室的落地,进一步加速了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董事长雷文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嘉定区传感器产业项目共计200个,总投资额超1625亿元,已落地建设项目167个,总投资额逾1211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超过千亿元。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目前正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代表的产业集群,科创驱动力日益凸显。当前,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已形成集约创新和协同创新优势,在细分产业多个领域填补国际国内空白。
6月3日,省长尹弘在郑州同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一行举行会谈,就河南与融创拓展文旅、康养、会展等产业合作事宜,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孙宏斌表示,融创非常看好河南发展前景,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加快在豫项目建设,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会上,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2025年传感器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具有较好基础的: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环保装备和服务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 我省将重点突出开放合作、市场牵引、生态构建三个方面: 将开放合作作为培育新兴产业的战略路径。
其实,这些智能产品中都有一个传感器的硬件,它就像鼻子、眼睛等器官一样,采集信息、感知世界。传感器应用也十分广泛,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等领域都有涉及,行业覆盖极多。
伴随智能社会的到来,万亿数量级的传感器将被使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松下集团神视株式会社,德国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兰宝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汉威科技集团等传感器知名企业参会。
在互联网大会8日举行的一场分论坛上,与会代表就物联网发展趋势展开讨论。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物联网技术将更加智能,将从万物互联走向智慧互联,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更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