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产业化扶贫 让百姓有活干 享幸福生活

2020年10月28日11:42  来源:央广网

5034

  央广网渭南10月27日消息(记者郑皓月)“三秦要道,八省通衢。”有着“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美誉的渭南在脱贫攻坚中走在前列。渭南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巧娘草编:勤劳双手编出幸福生活

  制作草编的巧娘(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夏收小麦,秋收玉米,作物收割后的秸秆也有着大用处。来到临渭巧娘草编合作社的工作间,“巧娘”们正用麦草秸和玉米皮掐辫子,这些普通的原材料在“巧娘”手中通过结、辫、捻、搓、拧、举、盘等各种编织技艺,变成了茶杯垫、花篮、收纳框等。

  “草编其实是一门手艺,学到手里就是自己的,我们鼓励村子里面的留守老人、妇女来学习草编,合作社帮忙销售,巧娘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留守妇女增收。”巧娘草编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说。据了解,依托巧娘草编合作社解决贫困户就业300多户,2000余人,对贫困户优先高出市场10%的价格的优惠政策,对于个别无启动资金农户也是合作社先垫资,以产品回收抵预支款,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巧娘孙娥花(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家住附近的孙娥花是巧娘草编的受益者之一。“之前闲在家里带孙子,也没什么收入,来到合作社后,草编一个月收入一千多元,够两个孙子的开销。”孙娥花笑着告诉记者。

  草编成品(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除此之外,合作社在非遗产业项目助力脱贫发挥了极大的引领示范作用,今年远到云南、甘肃、山西、四川,近及周边韩城、华县、柞水、合阳以及塬区阎村、三张、崇凝、阳郭等进行扶贫培训50余场次,参训人员6000余人,解决贫困户就业500多户,2000余人。

  秦岭山下:来自核桃的致富经

  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称呼的临渭,因气候地理环境适合种植核桃,核桃已经成为父老乡亲发展多年的传统产业。

  作为渭南市唯一一家专一的核桃深加工企业,渭南市桥南镇谦顺天然特产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农户+贫困户+旅游的运作模式,助力脱贫攻坚。“近几年,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每吨400元收购贫困户核桃,目前,核桃年收购量达到6000吨。已带动塬区4镇2000户贫困户,50人就业。”桥南镇谦顺天然特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喜芹介绍。

  陈增峰向记者展示自家核桃碎(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来公司卖核桃碎的陈增峰以前在山里住的时候,过的日子是“吃也吃不饱,饿也饿不死”,现在搬进了桥南镇新盖的雨露社区里,不仅住的好了,核桃在家门口就能卖,农闲的时候还可以来工厂做零工,“好的时候一年能赚四五万呢。”

  给核桃加工产品做外包装(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像陈增峰一样来工厂打工的村民并不少,李粉利也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有些腼腆的她告诉记者,之前因为公公婆婆生病变成了贫困户,现在来到公司给核桃加工产品做外包装,一个月可以赚到2000块,基本满足家庭开支。

  飘香葡萄助脱贫致富

  被称为“中国葡萄之乡”的渭南葡萄产业园,把农民脱贫致富,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抓手。

  采摘葡萄的王爱霞(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葡萄园里结出了“甜日子”,55岁的王爱霞在神寺村生活,由于老公生病返贫,来到产业园区打工,每年一万元的收入加上家里三亩地的耕种,还完了欠款,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小葡萄带动了致富大产业,逐步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产业”的新格局。

  园区数字化管理(央广网记者 郑皓月 摄)

  除此之外,园区还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平台了解全国其他园区建设,足不出户便可以学习其他园区的优秀经验,通过棚内物联网感应器实时监控棚内空气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棚内实现自动化滴灌控制,这里葡萄比一般老百姓种的葡萄成熟早7-15天。

  据了解,渭南葡萄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0万亩,分为核心区、带动区、辐射区。核心区占地面积5000亩,分为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采摘体验区,休闲娱乐度假区、三贤文化展示区。

文章关键词:巧娘 核桃 草编 贫困户 合作社 产业化扶贫 文化扶贫 夏收小麦 幸福生活 桥南镇 责编:付琛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文化浸润助力精准脱贫,一分钟快看三秦大地谱新篇

    三秦大地,黄河之畔,传承革命之光,为决胜脱贫而战。巧娘“编”出新生活,非遗焕发新生机;安塞腰鼓舞起来,传统表演助力打造黄土风情旅游首选地。“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活动走进陕西,央视网推出一分钟微视频,快看三秦大地如何深挖文化宝藏,激发脱贫攻坚新动能。

  • 【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文化浸润助力精准脱贫,一分钟快看三秦大地谱新篇

    三秦大地,黄河之畔,传承革命之光,为决胜脱贫而战。巧娘“编”出新生活,非遗焕发新生机;安塞腰鼓舞起来,传统表演助力打造黄土风情旅游首选地。“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活动走进陕西,央视网推出一分钟微视频,快看三秦大地如何深挖文化宝藏,激发脱贫攻坚新动能。

  • 【文化扶贫在行动:内蒙古篇】文化扶贫,托起稳稳的幸福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通辽市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总人口313.32万,其中155.85万为蒙古族,这里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现在的庙屯旧址保留了18座具有安全保障的土房,街道、院落和房间的所有设备设施也全部保留原样,展现的是最原生态的农村风貌。

  • 【文化扶贫在行动】巧娘巧手绘制美好生活

    “来这里已经一年多了,从开始什么都不会到现在蒙古族刺绣、手工编织都可以做,每个月还多了一份收入,我的生活正在越来越好。“通辽巧娘”自成立以来,培训妇女1万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妇女800余人次,引领贫困姐妹通过手工技能促进脱贫增收,打造出了一个“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脱贫新样板。

  • 宣传片|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

    筑牢文化文明之基,补足信仰精神之钙,引领脱贫发展之舵,这是扶贫攻坚系统工程中文化脱贫的责任与担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丰满地镌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