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孟哲)记者从日前在京召开的全国农膜回收行动推进会上获悉,农膜回收行动实施以来,西北重点地区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监测考核、科技支撑、宣传引导,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更大的力度,年底前全国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农膜回收行动,以西北地区为重点,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农膜回收资源化利用体系。
农膜回收行动实施后,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回收机制、强化监测考评,切实加大“白色污染”治理力度。出台《农用薄膜管理办法》,构建覆盖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全程监管体系。
据了解,以西北地区为重点扶持建设回收加工企业400余家、回收网点3000余个,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回收利用体系。在西北地区6个县开展了农膜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探索将耕地地力补贴发放与农膜回收、保护耕地的责任相挂钩。
同时,推进500个农膜残留国控监测点建设,积极加密布设省控点,及时掌握污染动态变化趋势。农膜回收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为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应对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也少不了全产业链企业的同心协力积极配合,为此,相关协会发挥引领优势号召企业纷纷发布联合倡议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生产企业及大型超市如永旺、物美等,已经开始使用一部分完全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目前全国已建立500个地膜残留国控监测点,推动各地建立省级监测点,构建完善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网络。” “去年,杭坪镇探索农膜回收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像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由县里拨付试点经费,先在部分基地试点。
4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情况,回答记者提问。织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一张网”,完善4万个耕地土壤环境质量、240个农田氮磷流失、500个农膜残留、280个秸秆资源等国控监测点,强化监测评价,一体化推进督导考核。
农忙时节,各地抢抓时令,科学开展春耕、春管、备耕,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为了加快推进早稻播种育秧,云南红河县和广西玉林的农技人员运用无人机进行水稻播种,不仅提高了种植的精度和深度,还可以有效减少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
为从根本上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议流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由单一的付费补偿方式,转为以科技力量支持补偿和科技资金补偿相结合方式。从国家层面,设立长江上下游省份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农业科技补偿试点等。
近几年,相关部门已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试点工作,为开展综合性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方案提出,到2020年,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试点城市在固体废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18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