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网购经历抵不上两年的“便宜”,高级会员不如普通会员“优惠”
同时段同平台买同款商品为何老用户贵?
针对这种大数据“杀熟”,专家表示要对用户数据的过度摄取和滥用进行规制
“在‘双11’消费时与室友都看中了一款化妆品,在使用相同优惠券,同一时段同一平台购买这款产品时,室友的购买价格为221元,而我的购买价格为238元,相差17元。”家住北京海淀区的魏女士近日向《工人日报》记者诉说,她本人有9年网购经历,而她室友刚参加工作两年,网购次数和金额明显低于她。她对自己遭遇的“杀熟”感到很生气。
所谓“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比新客户要贵一些。记者调查发现,同一电商平台,不同消费者领取的优惠券也会不同。家住北京通州的赵先生表示,他在某电商平台的服装店铺获得的优惠力度明显小于同事的。他同事是今年关注此店铺,而他已经关注了5年。
同一个人使用不同的账号登录同一平台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价格。此前有媒体报道,有着12年网购经验的韩女士的高级会员账号在线上消费已将近26万元。除了这个高级会员账号外,她还有一个普通账号,使用时间仅5年,并没有多少消费支出。近日,韩女士在消费时发现,同样的商品,用高级会员账号购买比普通账号贵25元。
一般来说,购物量越大、会员等级越高,享受的优惠力度越大。但“杀熟”的情况却是相反,让很多消费者感觉不爽。
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相关调查数据,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曾被“杀熟”;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类APP或网站“杀熟”问题最多。
有分析认为,很多电商为了吸引新消费者,给予的优惠力度大一些,等把这些消费者培养成为常客,就不断缩减“甜头”,以至于形成新老用户完全不同的价格。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明表示,同一平台同一商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给出不同的价格,这种方式的大数据“杀熟”属于不合法行为。
被“杀熟”的消费者想要维权,往往困难重重。王晓明表示,由于经营者通常以商品型号或配置不同、享受套餐优惠不同、时间点不同等理由辩解,同时又不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所以消费者遇到类似问题后,举证往往比较困难。而维权的周期又比较长,商家客服不断“打太极”,在损失不多的情况下,一般消费者会选择放弃。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看来,“杀熟”是一些电商平台摄取消费者个人数据,然后滥用的表现。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源上还是要规制电商平台对用户数据的过度摄取和滥用。如果一个用户一年内各种消费习惯、消费金额、使用优惠的情况全部被商家知晓的话,这就为电商“看人下菜碟”提供了条件。
工人日报讯(记者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