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涂凌波 郑石 蔡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并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交往的重要场域,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不仅如镜像般投射在网络空间中,而且网络本身也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实践方式。经过20余年发展,网络文化在日渐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全新议题。
一
圈层化是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过去认为,互联网发展会带来扁平的、开放的、互联互通的世界,然而现实是,网络用户的连接显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理想状态,而是形成了以兴趣、爱好、利益等为关系构成的网络社群连接,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以及“过滤泡”效应则加剧了圈层化现象。
网络文化的圈层化是指文化实践与文本符号的圈子化、层级化、差异化,表现为不同网络群体内部意义生产的一致性,以及圈子之间的文化隔膜甚至冲突。网络文化的圈层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社群连接,即形成各种具有文化意涵的圈子。圈子是网络人群自发组织形成的一种强连接关系,其内部常常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圈子内部成员有着身份和心理归属,对某一种文化类型尤其是小众文化、亚文化有强烈认同。从个体来讲,因互联网技术赋权,个人参与网络社群得以可能,圈子亦能为个人的创新提供渠道,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文化生产的参与性。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文化。比如,在网络二次元文化实践中,数以万计的创作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制内容,生产出丰富的二次元文化产品/文本。这种亚文化类型,因庞大的参与式协同创作和传播,在青少年中风靡开来。参与性也塑造了圈层内部紧密的关系和文化认同。
三是文化的层级差异。在文化研究的传统中,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二元分类体现了文化的区隔,文化的区隔也因文化权力的再生产被巩固和合法化。网络文化的层级差异,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区隔,与文化的二元对立不同的是文化的“鄙视链”层级出现,往往表现为文化品位的差异。
二
一定程度上,圈层化现象反映了多元网络文化的繁荣,在建立社群关系、达成群体认同、创造文化资本、丰富符号生产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圈层化可能导致“部落化”,不同的网络文化圈层形成坚固的“壁垒”,变成一个个文化资本争夺的场域。因此,网络圈层文化如何突破彼此之间的“壁垒”,达成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面临的一项关键议题。
文化生产的主体是圈层“破壁”的行动者。青年是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人群,作为网络原住民,其语言符号、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已被互联网所形塑。对于主流文化生产者来说,主动将这些边缘化、个性化的文化类型纳入其中,去粗取精、合理引导,是圈层“破壁”的重要路径之一。例如,近年来说唱文化逐渐进入大众和流行文化视野,一些中文说唱歌手也走出了网络圈子。此外,小众文化和亚文化圈层为了寻求发展空间,也有“破圈”的动力,这是反向的圈层“破壁”路径。
在文化符号生产上,网络圈层的“破壁”通过符号传播和意义共享来实现。如“应援/打call”本身是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的符号,过去并未进入主流文化话语体系之中,但短短几年,这一符号已经成为大众媒介、官方话语、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用语。此外,传统主流媒体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与网络用户共同生产视听符号、共享文本意义、共创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主要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因而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文化的媒介,是圈层“破壁”的结构性力量。当前,互联网业态发展正在进入平台化时期,垂直化内容生产是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网络电影、电视剧、综艺、游戏等文化产品的生产,首先在于满足某一圈层的用户喜好,黏合用户群体。不过在平台的运作上,如何让某一产品“出圈”,从小众文化产品进入大众消费视野,获得更广泛关注与认同,是平台运营的深层逻辑。近年来,一些网络视听平台将摇滚音乐这一文化类型包装成综艺节目的形态,突破了过去的小众文化圈层、走向了大众,这是以平台为中介实现圈层“破壁”的典型案例。
三
面对网络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去圈层化”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要求。构建“去圈层化”的网络文化多元融合形态,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方面,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审视网络文化的圈层化现象。网络空间是一个活跃的文本生产、文化实践、文化创新的场域,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对网络小众文化、亚文化圈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有充足的包容精神。同时,网络文化也存在圈层化所导致的圈层内外、圈层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冲突,以及圈层的“鄙视链”等问题。应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另一方面,激发文化生产的自觉意识,促使圈层内部、不同圈层之间的网络文化融合创新,打破不同圈层之间的文化隔阂,让互联网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行动性、仿真性等特点,良好的网络文化不但有助于网络强国建设,而且有助于构建线上线下同心圆、凝聚社会共识,也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激发文化生产的自觉意识,推进圈层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在基于社会共识、网络话语共识的基础上,各美其美、求同存异,寻求多元融合的网络文化形态,通过“破壁”达成美美与共的文化景观。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4日 11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展望前路,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下称《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既是国家网络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网的标志性事件,有利于在网络空间和通过网络空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委近日联合印发《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部署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等28项重点任务。专家表示,通过完善信息基础、补齐网络短板,网络扶贫行动将进一步激发脱贫攻坚的新动能。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旨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鼓励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平台发布和传播正能量内容的信息,不得制作传播违法信息、不良信息,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大家共同参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共同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传播丰富多彩的优质网络产品,清除网上雾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坚决遏制网络谣言,构建良好网络生态。面对互联网虚拟性、冲突性、变动性等多重特征,必须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必须守好依法办网、依法治网、依法上网底线,让“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推动网上网下同心同德向前迈进。
10月20日,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乌镇展望2019》。为进一步推进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大国肩负着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首要责任,国际社会应进一步推动国际治理进程走向务实合作,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方法需要进一步融合。
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三份业界权威报告《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和《乌镇展望2019》发布。其中一些数据精准勾勒出中国互联网的现状。(央视记者 王源晨 李晓楠 陈锡文)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题为“智能互联 开放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在共商共治中再度按下建设网络强国“快进键”。6年来,互联网大会也已经搭建起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平台,其背后就是蓄势待发的中国网络强国梦。
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TCP/IP全功能链接;时隔整24年,在2018年4月20日到21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