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个月,环保部28个督查组共检查41928家企业单位,发现22832家企业单位存在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54.5%。超半数企业被查出违法违规源于这场仍在进行的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督查行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其中,《强化督查方案》提出,环保部28个督查组将采取独立督查方式,原则上不需地方各级环保部门陪同。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5个月来环保部所督查单位所发现问题甚多。其中,涉气“散乱污”问题企业7180家,超标排放的67个,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的2480个,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的2016个,涉嫌自动监测弄虚作假的4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3310个。诚然,这一成绩的取得来源于弛而不息的督查,但更源于没有地方陪同的“独”查。愿“独”查纵深能解环保之痛。
督查与“独”查效果迥异,这毋庸置疑。事实上污染治理一直如“割韭菜”般“一茬接一茬”,源于两个原因。一是一些企业“治污”作假手段高明。如不加药品,让治污机器空转;或者直接抽取地下水,充当处理后的污水,以躲避有关部门的检查的“空城计”;修建多个排污口,各个排污口之间有暗道相连,并配有完整的控制系统,你查这个我排那个的“地道战”……
再者,就是地方管理和监督部门的原因。“双拳难敌四手”,环境监管再高压,力量终究有限,更有评论把环保督查比作猫捉老鼠,目前企业环境违法比例居高不下,可谓环保监管遭遇了鼠患。治鼠患,投药,养猫,还得堵好鼠洞,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否则,猫累死了,也抓不到所有的鼠。的确,不要地方陪同,超半数企业有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事实上,面对这么多污染企业,不只是环保督查单独行动就能发现,而在于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说白了,面对企业的污染,一些地方存在着不顾环保责任,舍不得利税来源,对环境违法现象视而不见,间接纵容。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过半的污染企业给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没有陪同的“独”查可赞,亦看到地方污染治理的一抹忧伤。要解决污染治理一直以来的诟病,得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执法责任;得整合执法资源,逐步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强化法制,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得强化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制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得改变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得提高环境违法行为的成本,实施“主体责任”与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总之,督查可以有,但非治污万能。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来不得花拳绣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已然成为时代赋予地方发展的新课题。再看环保督查,不求有多少污染企业被“揪出”,但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形成政府、企业、民众间的共识,让污染治理别成为“时令性”工作。(作者:鱼予)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