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是“坐”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跑”出来的。乐东的第一把“钥匙”就是:下基层,“四级联动”机制齐发力。目的就是走近群众家门,赢得群众信任。为此,乐东县委组织部在县委领导下,转变工作思路,推动了60%以上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大服务,促进各项优势资源下沉基层,解决了一大批农村积累多年的矛盾和难题,凝聚了民心。 (3月21日《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事实确实如此,广袤基层,大有作为,到基层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年轻人成长的需要。
一、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要放下架子,尊重群众。党员干部也是群众,也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党员干部要脱去“官服”、穿上“民服”,少点“官气”、多点“土气”。“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可见一斑,中国向来都是很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在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一线,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地位平等,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护。
二、俯下身子,深入群众。如何与群众打好交道,这是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的“一道坎”。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俯下身子深入群众,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与基层群众真心交朋友,问清楚基层群众有什么困难、意见,了解掌握基层群众生活的真实水平、党组织的真实情况、影响干群和谐的真正原因、党员群众内心的真实意愿,把党员群众的愿望呼声和意见建议搞清楚,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情况明白。
三、俯下身子,心系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靠近群众,依靠群众,一直以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要带着眼镜,认真观察民情;带着耳朵,认真倾听民意;带着双手,尽其所能为民办实事。切实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心系群众,让群众认可。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读书之法,同样也适合为官之道。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党员干部只有真正“身心并入”,才会赢得最大的支持。(杜鹃花)
基层干部,是从一线磨练而来,在基层这个“练兵场”,这个成长的“摇篮”,收集了第一手资料,接触了最基本的人和事。
基层是年轻干部学习成长的课堂,是历练干部的战场。年轻干部要到基层去、到艰苦困难的地方去磨练,让自己成为可负重托、能但大任的栋梁之材。
在听取部分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和大学生村干部代表工作汇报后,金冬江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基层作出的工作和贡献。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单位要支持帮助、严管厚爱,为基层干部的成长进步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引导基层干部以扎实的作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要扶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是考验一个地方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问题,考验扶贫干部智慧和毅力的问题。
无论是处在哪个阶段的干部,都应该不断充实自我,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才能学以致用,稳步前行,让自己所学与所做工作相融合,更好地服务百姓。
作为“第一书记”要沉身子,深入基层,亲近群众,凡事能亲力亲为,做为群众服务的贴心干部。
坚持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是很重要的用人导向,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爱护,是组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长远之计。
基层政策宣讲,是群众了解政策的重要途径,但部分干部自身也对政策掌握不深,进行政策宣讲时对群众素质水平考虑不够,方法欠考量,结果干部……
“第一书记”到农村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村干部的普通一员,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
基层党组织涣散、基层党员干部的腐败和“四风”问题就像苍蝇乱飞,着实让农民群众感觉恶心头疼。
心中有党,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党员干部应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不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
领导干部很有必要把“眼光向上”与“眼光向下”有机结合起来,在做好关键动作的同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好自选动作,不忽视不放弃“不重要”的工作。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各级干部的能力,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各级干部的能力,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
能吃亏的干部更受群众欢迎和爱戴,也更让群众信服。试想,若是每个干部对群众都斤斤计较,怎能赢得群众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