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党员干部尤其年轻干部而言,就应该迎难而上,自觉将自己置身于艰难困苦中,主动接受困难挑战,敢于面对各种诱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只有这样,方能成长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5月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说到吃苦,笔者心中“苦水”不少,以前初到单位领导谈话第一句就是“年轻人就要多吃苦”,当时还一脸茫然:真的有那么多苦吃吗?可是当基层遇到扶贫,那叫一个没日没夜,总算是对“苦”有了深刻的认识。想诉诉苦吧,结果老同志们一个个“想当年”说的自己都快无地自容了,于是唯有咬牙含泪坚持,当苦过哭过之后再回头看,你会发现苦难给了自己一笔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敢于吃苦是一种担当。在基层两年多,给笔者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基层事情多、任务重、责任大,苦大累多泪也多,因为稍不注意就得“摊上事儿”,所以一些人干事就有点“扛不住”,能推就推,毕竟干得越多错也就可能越多,吃的“苦头”就越大。但是作为一名年轻干部,不管是阅历还是能力都还处于一种“积累”阶段,就正需要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勇闯”精神,在苦难面前要有挺身而出的勇气。不做不错虽看上去“挺美”,实际上于人于己都是一种不负责任,更是一种意志消沉的暮气。年轻干部就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敢于到最艰苦的岗位去磨砺自身,做一个能吃苦、敢吃苦的干部。
善于吃苦是一种智慧。有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直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但是这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说对,因为苦难是每一个年轻干部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风景”,能吃苦才能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日。说不对则是因为对年轻干部来说,吃苦很有必要,而选对吃苦的方向更重要,老黄牛式的只顾埋头苦干,不讲究方法,不把握导向,就可能事与愿违。所以,每一个年轻干部都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吃”对方向的“苦”才是成功之铺垫,所以是否善于吃苦考验的是年轻干部的本事和智慧。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难,到最后都会演绎为厚重的人生底蕴和宝贵的人生财富,老同志每一个“想当年”背后都是一份忆苦思甜的情怀、一份体现人生价值的满足与骄傲,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炫富”。年轻干部不但不能畏惧“吃苦”,反而应该努力寻找“吃苦”的机会。为了人民的利益,更当敢于“吃苦”,善于“吃苦”,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吃苦”中,才能挖掘到苦难背后那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正所谓爱过方知情深,品过才知酒香,先苦后甜的人生才能历久弥新,合奏出时代强音。(税茂林)
破除“层层陪同”之弊,能够进一步将官场的“生产力”从迎来送往中解放出来,提高行政效率,将精力真真正正放到为民办事上来,营造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广袤基层,大有作为,到基层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年轻人成长的需要。
基层干部,是从一线磨练而来,在基层这个“练兵场”,这个成长的“摇篮”,收集了第一手资料,接触了最基本的人和事。
基层是年轻干部学习成长的课堂,是历练干部的战场。年轻干部要到基层去、到艰苦困难的地方去磨练,让自己成为可负重托、能但大任的栋梁之材。
在听取部分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和大学生村干部代表工作汇报后,金冬江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基层作出的工作和贡献。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单位要支持帮助、严管厚爱,为基层干部的成长进步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引导基层干部以扎实的作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要扶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是考验一个地方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问题,考验扶贫干部智慧和毅力的问题。
无论是处在哪个阶段的干部,都应该不断充实自我,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才能学以致用,稳步前行,让自己所学与所做工作相融合,更好地服务百姓。
作为“第一书记”要沉身子,深入基层,亲近群众,凡事能亲力亲为,做为群众服务的贴心干部。
坚持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是很重要的用人导向,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爱护,是组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长远之计。
基层政策宣讲,是群众了解政策的重要途径,但部分干部自身也对政策掌握不深,进行政策宣讲时对群众素质水平考虑不够,方法欠考量,结果干部……
“第一书记”到农村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村干部的普通一员,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
基层党组织涣散、基层党员干部的腐败和“四风”问题就像苍蝇乱飞,着实让农民群众感觉恶心头疼。
心中有党,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党员干部应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不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
领导干部很有必要把“眼光向上”与“眼光向下”有机结合起来,在做好关键动作的同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好自选动作,不忽视不放弃“不重要”的工作。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各级干部的能力,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