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放射型路网已经初步形成,但“毛细血管”依然稀疏,生活困难的农民依然盼望早日通路,走出大山。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巍巍 张钦 蒋作平
在地处宁夏、甘肃交界山区的宁夏西吉县田坪乡腰庄村里,村支书刘振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村里到银川450公里路,十年前需到县城、固原市借宿两晚,3天才能到达目的地。5年前缩短为两天,现在最多一天就到了。村民外出打工不仅更方便了,而且省了不少住宿费。
西吉县腰庄村交通状况的变迁只是一个缩影。本刊近期在江苏、四川、宁夏等省区调研了解到,这三省区的农村公路网日益密集:截至2010年,江苏省提前3年完成“到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所有建制村通等级公路”的目标;宁夏73.2%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硬化路;四川省“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总投资600亿元。汶川大地震灾区按照“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目标,建成农村公路25421.7公里,占总里程的87.6%,灾区群众出行难问题已经有效缓解。
本刊记者深入江苏、四川、宁夏等地的广大农村实地看到,从前的机耕道、羊肠小道已被水泥、沥青路所取代;蹦蹦车载人少了,农村公交多了;人力车、自行车少了,卡车、私家车多了。经过多年的大力投资建设,农村放射型路网已经初步形成,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农民的出行难问题。
但当前农村公路网修筑标准普遍过低,路虽通出行依然不易,受访农民对此反映强烈。特别是西南、西北广大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大、建设困难,“毛细血管”依然稀疏,生活困难的农民盼望早日通路,走出大山。
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养护、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一味追求路网覆盖率使有的贫困地区债台高筑。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在农村放射型公路网初步形成、硬件建设形成规模之际,更应吸取经验教训,注重统筹城乡,探索出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齐头并进、交通安全系数高、债务化解能力强的农村交通科学发展之路。
大山深处仍不通车
四川、宁夏一些基层干部向本刊记者反映,普遍性的农民出行难已大幅缓解,但区域性、结构性的农民出行难依然存在。
宁夏海原县薛套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只有村两委所在的村民小组通了硬化公路。尽管通路不到1年,这个村民小组已有七八户村民购置了跑运输的大卡车。村民余志禄告诉记者,大车能开进村后,不少人购买了洗衣机等大件家电,提升了生活水平。而邻近的村民小组道路坎坷难行,有的路段甚至连摩托车都过不去,整个小组没有一家人跑运输。
本刊记者最近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美姑、甘洛、雷波等县,发现各族群众出行依然非常困难。
昭觉县文字村离县城仅5公里左右,但至今仍没有通村公路。57岁的村支书巴体古者每天在山顶上都能看到山下的公路和公路上比马儿跑得还快的汽车。在他们村,年底家家猪羊出栏的时候,老百姓却不敢运下山,因为山坡上结了冰,又陡又滑。
据介绍,昭觉县有一半的村(131个)未通公路。按目前的进度,至少十年才能实现村村通路。
恶劣的交通条件也制约了西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2010年,有企业家为甘洛县乌史大桥乡的“悬崖学校”捐资130万元新建校舍。乡政府动员全乡140匹马,组织了几十名壮劳力背建材,花了很久才背上山。但500元一吨的水泥,马驮上山仅运费就高达800元;3元钱一块的沙砖,人背上山仅运费就高达17元。
据凉山州扶贫办副主任胥国荣介绍,全州还有944个村不通公路,占全州的25%,还有14万户贫困群众居住在不避风雨、不具备基本生活功能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内,绝对贫困户还有28万多人。
“我没读过书、没文化。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修路,想得很!”巴体古者告诉记者。
路网设计有“短视病”
走访调研中,苏川宁三省区一些农民普遍反映,农村公路建设标准过低,有些公路建成不久,就已经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多的出行需求。部分地方甚至出行公路通到村口,群众却不买账的怪现象。
“新修的公路没多长时间就被压坏了,整好又没几天,又坏了。”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关镇青树村村支书吴志中说,如今农村载重几十吨的重车、大车多的是,村前新修的公路却是按照满足农民开拖拉机、骑摩托车、自行车的标准修建的,很容易被轧坏。
本刊记者在江苏、四川、宁夏等省区多个地方看到,不少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只有3.5米至4米,每隔几百米才会有一处相对较宽的会车区。“一车行驶、其余车辆排队靠边让路”现象比较突出。多数路段是没有防护设施、警示牌的“裸路”。
宁夏西吉县七成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通硬化路,交通面貌变化可谓很大。然而,西吉县交通局却在全县2010年行风评议中排名倒数第一。反思原因,西吉县交通局局长马庆德认为,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是不少农村公路宽度只有3.5米至4米,一辆大型运输货车就将道路全部占满了,“我们自己下乡也感到不舒服”。
宁夏海原县交通局副局长李静向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将一条路面宽度为3.5米的路拓宽到6米,远远比一次建成一条路面宽度6米的成本高。拓宽路面不仅需要二次劈山、重架新桥,路两边已经建成的排水沟也要被填埋,拓宽路后又要修建一条新的排水沟。其间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可以想见。
江苏省常熟市交通局局长季建炯认为,当前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出行需求已从生活型向生产型发展,应充分估计到城乡空间形态一体化的问题。“农村公路网建设应适应这一潮流,提高设计标准,重点地区更应适度超前。”
重建轻养致公路“短寿”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存在重建设轻养护、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虽然路网覆盖率较高,但一些贫困地区却过度负债。
从本刊记者调研看,苏、川、宁三省区近几年农村路网投资规模巨大,公路里程数呈倍增之势,但养护管理体系尚未随之延伸,农村公路小病不断、大病不治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川省巴中市共有农村公路1.3万余公里,80%以上的路为沥青、水泥硬化路面。但本刊记者在当地采访时看到,一些农村公路修建时间不长,却存在排水沟不畅、部分路段坍方未能及时清理修缮、土石料乱堆乱码等问题,一些农民在路上打场晒粮、截断路面挖沟引水。
据巴中市交通局介绍,当地农村公路“重建轻养已成基本常态”,加之农村公路大多盘山而建,临水临崖,农村公路使用年限更短,降低了公路通畅率。
四川省巴中市并非个例,江苏、四川、宁夏等尽管均已组织成立临时性的农民护路队,但力量淡薄,专业技术匮乏,作用甚微。
在宁夏中南部的一些贫困县,近几年农村公路网四通八达,负责养护县道、乡道的养路部门人数非但没有增加,养护设备还极度缺乏。
宁夏西吉县“十一五”期间七成以上农村通了硬化公路,养护力量却毫无增加,只有30多人。所谓的养护工具,仅是一两辆上世纪90年代末购买的老式拖拉机和几十把铁锨。
西吉县交通局副局长蒙彦瑞告诉本刊记者,农村道路养护费用目前是养路费与工人工资打包拨付,上级交通部门拨付的养路资金只够开销工人工资,“养路”与“养人”的矛盾十分突出。“交通部门带头违反农用车禁止载人的规定,用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工人疲于‘救火’,有的地方太远,人赶到了,也该下班了”。
宁夏海原县交通局副局长李静说,全县也按照要求,新组建了一些农民护路队,按护路里程给予补助资金,每人每年只有几百元。这些业余养护力量,专业技术水平非常欠缺,加之设备、资金严重缺乏,对农村公路养护只能是小修小补,遇到道路水毁等复杂一点的公路病害,便束手无策。
“打包拨付的养路资金只够维修公路轻微病害,一旦遇到山洪水毁道路等大的公路病害,县里只好贷款,欠下一屁股债。”李静说。
贫困地区路债沉重
苏、川、宁三省区基层干部反映集中的另一问题是,农村路网建设不应一味强调“村村通”,有限的资金用于规模空前的路网建设上势必影响质量。部分山大沟深的贫困县、区还因配套资金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新一轮农村公路网建设。
宁夏西吉县山大沟深,坡陡弯急,修建一公里村硬化道需要60万元至70万元,远高于上级部门制定的每公里38万元补助标准。2010年,西吉县修建通村硬化道路310公里,除去上级拨款外,自己所欠的资金缺口是5000万元,而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仅为3800万元左右,缺口资金主要来自贷款,或由承建方预先垫支。2011年,西吉县已安排建设村级硬化道路507公里,照此计算缺口资金高达1亿元以上。
“平均每天都有一拨农民工提着铁锨到我办公室里讨工钱。”西吉县交通局副局长蒙彦瑞说,我们拖欠了承建方的工资,承建方也就无法给农民工发工资。农民工领不到工钱,反过来又找我们,我们除了好言相劝,也是无能为力。
宁夏海原县2010年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而据海原县交通局介绍,全县近几年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缺口较大,虽经全力化解,目前仍有3000万元的负债。
四川省美姑副县长吉觉拉莫惹说:“中央早就下文件取消贫困地区的配套。但项目来了,都要求配套,事后很多部门检查项目,都问配套没有。县里一般预算财收才3000万元,配套资金寸步难行。我们建议取消配套,同时提高标准,如通村公路10万元、通乡公里40万元的标准太低,属于平原标准,在我们山区实际最低要90万元至120万元才够。”
受访干部认为,下一阶段,农村路网建设应形成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缺乏系统、细化的规划与标准,因地制宜的变通多,统一的标准少;建成通车的要求多,建成后的养护服务配套考虑少。另外,农村路网大多针对满足农民出行的基本需求,缺乏适当超前规划的眼光,在部分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道路建成不久,就已不能适应车流、人流增大的形势。
此外,进入“十二五”,农村路网在进一步“扩大成果、完善设施”的同时,还应注意完善“少花钱、不投资”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