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主题词“敬业”。敬业与职业荣誉感息息相关。
什么职业既令他人敬重,又让自己自豪?
曾经,我们崇尚“劳动最光荣”“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曾经,我们歌唱“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曾经,我们给予一些特殊行业无限敬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可爱的人”“白衣天使”……
从什么时候开始,职业荣誉感渐行渐远?对许多人来说,职业,仅仅变成谋生的手段,其所承载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在慢慢消失。
谁把职业荣誉感弄丢了?没有荣誉感的职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吗?
我们如何重新找回“失落的尊严”?
■谁还记得“咱们工人有力量”?
——“技术再好还是一个工人,在外面没人会高看你一眼”
今年高考结束后,江苏理科状元吴呈杰打算报考新闻专业。孰料,多名采访他的记者,竟苦劝其不要从事这一职业。“啥无冕之王,就是新闻民工”“狗仔队这行不好干”“不学金融,你这成绩可惜了”……小吴为之愕然。
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在否定自己的职业。尽管对择业有“围城”之说——进来的想出去、出来的想进去,但近些年来,整体上,许多行业都失去了往日光芒,对从业者的价值,仅仅是生存诉求而非理想召唤。
在蓝领阶层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当上工长有啥用?还是个工人!没人会高看你一眼,何况我们还是最底层的打工仔。”说起职业荣誉感,30岁的程雷连连摇头。
其实,在外人眼里,程雷已经算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秀代表了。他从湖北黄冈职业技校毕业,受过扎实的专业培训,是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技术工人。在江苏无锡一家民营机电公司干了8年,在十几个滚齿工中是响当当的技术骨干。去年,他贷款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把户口从河南老家迁到无锡,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
“有啥荣誉感啊,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即使成了技术骨干,还是社会的最底层。”程雷告诉记者,他迁户口家人都不同意,“老家的承包地可惜了,就算流转给别人种,也有一笔收入。这不都是为了孩子能有城市户口,好好念书嘛!希望她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别像我。”程雷说。
“我们的父辈,大多在钢铁厂、焦化厂、电厂、机厂工作,小时候要是听说谁的爸爸是八级工,羡慕得不得了,觉得特别有本事!可是现在,谁还会以当工人为荣呢?”北京某银行的金融白领许小姐认为,“拼爹时代”,工人阶层不仅自己得不到社会认同,有时还影响下一代的成长,所以“职业荣誉感”的消失,是断崖式的。
一些具有高学历的知识阶层对自己的职业同样“妄自菲薄”。
在河北省邯郸市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宋亚岚,就对当初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怀疑。“刚工作时觉得医生很了不起,当我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或者患者治愈出院时,很有成就感!可是现在呢?看一下网上的评论,医生在老百姓的眼中就是白眼狼、吸血鬼,不收红包就不好好看病,开药就是为了多赚奖金。医患关系这么紧张,荣誉感大打折扣!”
网络论坛里,记者称自己“新闻屌丝”、教师称自己“全职保姆”、司机调侃自己是“私人家丁”…… 失落的职业荣誉感,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现象
——分配制度不均衡,趋利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等都影响着人们的职业荣誉感
职业荣誉感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表示,这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关。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型的、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形成。“曾经我们讲求奉献精神,提倡劳动光荣,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趋利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考察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金钱成了‘硬杠杠’;评判一份职业是否有价值,要考量‘投入产出比’。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对职业的忠诚度自然会下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分析说,在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中,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声望、职业地位相互关联。他认为,在急剧转型期的中国,对于一些职业的评价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比如说官员、医生、律师、演员、警察等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这在相对稳定、成熟的社会中是比较少见的。”
李强认为,职业荣誉感的缺失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制度体系不健全的因素。“任何一个职业的进入都有门槛,都有其职业规范、职业技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培训、考核、认证等制度体系恰恰不健全。”李强介绍,在制造业发达的德国等欧洲国家中,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占人口比例最高,达到40%;我国这个数字仅有7.3%。在这些国家,木工、瓦工、车工、电工等技术工种,都要先经过行业协会的培训,通过考试拿到证书,才能进入企业工作。加上完善的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技术工人不仅收入高,也有社会地位,因此格外有职业荣誉感,非常敬业。
“我曾在国内7省做过一个调查,只有11%的农民工通过职高、中专、技校的学习拿到了资格证书,剩下的89%大多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的流动性也很大,收入没保障,这部分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怎么会有职业荣誉感?”李强如是说。
涂光晋认为,社会分配制度不均衡、趋利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等都影响着人们的职业荣誉感。“各种行业、不同职业之间的确存在着落差,有些是正常差距,有些则是由于体制、机制因素所造成的,比如说垄断行业中的普通工人收入都比其他行业高出一大截,这时候社会心态是不平衡的。还有一些相亲节目、影视剧等宣扬的拜金、炫富的价值观,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职业价值判断。”
■还劳动以尊严
——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让实干者得实惠,让苦干者吃香,让老实人不吃亏
今天,我们还需要职业荣誉感吗?
答案是肯定的。职业荣誉感与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良好的职业荣誉感是良性社会的标志。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得出色,就会得到充分的尊敬,自己也能体验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普通人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在上海,“80后”农民工李影从事着大多数人都不爱干的职业——打扫公厕。可是,她用心去做,把厕所卫生打扫到极致。对小便池,来人一次就冲一次,保证池内无污渍;对厕所地面,见到痕迹就用抹布擦一次,保证地面无脚印;每天晚上10点,公厕关门后,还要进行一次全面保洁。李影管理的厕所干净清爽,鲜花绽放,自己也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如今,这位江苏姑娘已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全国道德模范,并获得上海户籍,成为新上海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职业于人有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我们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岗位,还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第二个价值准则就是敬业。有了职业荣誉感,才能发自内心的爱岗敬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在我国,强化职业荣誉感势在必行。
李强建议,首先要从制度体系上加以保障,让人们能够通过职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职业地位上升,从而得到相应的尊重。这需要我国不断完善用工制度,形成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让农民工“体面劳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考核和认证等。
涂光晋则认为,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如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为培育爱岗敬业人才提供机制、制度保障,让实干者得实惠,让苦干者吃香,让老实人不吃亏。
此外,在价值导向、舆论导向方面也要积极引导。专家建议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和教育,大力宣扬和赞颂职业道德模范,奖励那些不同岗位具有强烈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的优秀人才,以此让更多的人在感佩荣誉的同时,感悟社会责任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
“我们以往反映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的事迹,比较注重写先进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今后应当形成这样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一个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的付出有相应的回报,无私奉献的人不是傻子,不会吃亏。这样人们才会对自己的职业更加热爱和忠诚。要通过媒体舆论、影视节目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重塑人们的职业荣誉感。”涂光晋建议。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