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观智库发布《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针对2893份大学生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于分期消费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超过67%的大学生用过分期消费并且表示还会继续使用。
越来越多的小鲜肉习惯了"分期购物",依赖上"校园借贷"。回头看,这些看似简单便捷的"校园贷款",究竟是"蜜糖"还是"毒药"?
【试验】
下载个借贷APP 动动手指就有几千块
"新学期,我们全都要新的!"打开小鲜肉说的"最好使"的那个校园贷款APP的页面,上头这句"全新"的广告语格外晃眼。
听小鲜肉们说,注册校园贷款都超级简单。记者也决定试试,从注册到申请贷款,需要几分钟。
先找到页面左上角的"注册",点击,显示新用户注册页面,填写用户名、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设置登录密码和交易密码,填写图片验证码,提交,收到短信验证码后填写,完成注册。
登录刚刚注册的账号,点击"信用消费"借点钱花,随便选择一个取现用途,再选3000元取现金额,选择银行,输入银行卡号,此时,银行信息将自动与注册账户绑定。
最后,点击"立即取现",选择分期(还款月数),确认,完成借款。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分钟。在"取现"页面,还贴着"最快3秒到账,最长40天免息,最高1万+额度"的"图说"。
小鲜肉们说,这个校园贷款注册还是麻烦的,很多校园贷款APP只填写手机号和短信验证码就能够进行分期和贷款。
而且,校园贷款各平台之间对同一借款人的借款信息没有数据共享,同一借款人可能在多家平台同时借款。昨天,记者就用同一身份信息在四个校园贷款平台进行了注册。
【透视】 校园借贷"有三坑"
"分期"除了服务费 还得多交千元"无名费"
"分期"有多"划算",为啥小鲜肉被迷得不要不要的?
昨天上午,记者也想"试水"一把分期购物,换个又大又薄用起来又快的智能手机。于是,记者又注册了个超火的APP,在APP商城中标价4699元的手机分期付款,分期24个月,月供只要252.56元,不过,分期买下这部智能手机,记者一共要付6061.44元,这比商城标注的价格将近高了1500元。
在其他类似校园分期(贷款)平台,记者发现,号称"零利息"分期购物的商品,只标有月供,个别会标注几十元的服务费。但是,"分期"总额减去服务费,再去掉商品原价,那多交的"无名费用"是啥?
借点钱花来得容易 但是"利息"超级高
无抵押、零利息贷款,听起来好像就是空手套白狼。可真贷起款来是这么回事吗?
拿校园贷款平台"分期乐"来说,借款600元,不分期一次性还款时要还612元,这里"手续费"是12元。
要是借款分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还,还款总额实际是642.12元、684.12元、720.36元、774.36元;对应的年利率分别为28.08%、28.04%、26.74%、29.06%。
算完了校园贷款的年利率,咱们再来对比一下中国银行的贷款利率。根据《人民币贷款利率表2015-10-24》显示,一年以内(含一年)的短期贷款,年利率是4.35%;一至五年(含五年)的中长期贷款,年利率是4.75% 五年以上的贷款,年利率是4.90%。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得蹦老高。校园贷款借钱容易,还钱的时候可占不着便宜。
"贷款合同"一边倒 "甲方违约"责任大
在分期或者贷款前,有多少小鲜肉会认真读一遍"合同",再按下"确认"键呢?
咱们先看一个校园贷款平台(分期乐)的服务协议标准条款,在免责条款里,这些情况下出现任何问题,校园贷款平台不承担责任也不赔偿,比如电信设备出现故障不能进行数据传输的;或是由于黑客攻击、电信部门有技术调整或故障、网站升级、银行方面的问题等原因而造成的服务中断或者延迟。
不仅如此,如果借款人(甲方)违约,那"罚金"可是很狠的。在违约责任条款中,上面明确写着"逾期还款违约金公式:每期应付未付款项*0.05%*违约天数。催告费用公式:每期应付未付款项*0.5%*违约天数。其他合理费用公式:每期应付未付款项*0.45%*违约天数"。
这样瞅着,如果贷款逾期多天没还,那么这每天的违约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问】
校园贷款为何火热?
申请方便、手续简单、放款快速,看准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校园贷款也越来越火。在调查中,在校大学生大赞校园贷款平台,他们甚至忽略了校园贷款中的各种"高利息"和"高服务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曾公开表示:"现在银行已经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而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又有买电脑、手机等产品的用钱需求。爸妈给的钱不够,又不好意思和同学借,面向在校生的小额贷款平台就有了市场空间。"
校园贷款谁来监管?
在采访中,很多高校老师和大学生家长并不看好校园贷款。在郑州一高校担任了8年辅导员的张老师认为,不少校园贷款平台让学生变成了"分期购物的专业户"和"拆补套现的贷款常客"。
"这些校园借贷平台注册简单,借贷方便,但是它们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系统,一个人能在多个贷款平台上注册,连续贷款,拆拆补补。"张老师疑惑,"校园贷款平台谁来监管,出了问题去哪维权?"
校园贷款是否合法?
"校园贷款这种模式是否合法,一直是有争议的。"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张少春说,目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产物,涉及的很多法律法规是不完善的。
"在法律人士看来,不管是校园借贷,还是一般的网络借贷,这种模式就是民间借贷。"张少春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校园贷款,没有面签,甚至经过别人代办就可以贷款,这就容易出问题。"张少春说,应该鼓励大学生在创业时进行小额贷款,但也要规定校园贷款平台在向大学生借款时核实借款用途,履行监管职责。
【解读】对于愈发失控的校园贷款平台是如何运作并一步步套牢大学生的
第一步
金融平台招聘学生干部地推
拉同学装机月入5000元
这些遍地开花的校园贷款又是如何推广的呢?
"我的同学就是我的客户。"北京某大学就读的学生王安(化名)一直任学院学生会干部,去年他成了互联网金融公司借贷宝的校园代理,加入"二维码"推销大军,"大致在去年下学期,公司为提升APP'装机量'举行校园地推,那段也是搞这种兼职最挣钱的时候。"
王安说,该公司要求用户下载APP后,还需填入姓名、手机、身份证号,如用户选择绑定银行卡的话每单可提成40元,如不绑卡而选择留下照片的话,每单提成30元。"这些收入是可以日结的,我身边有同学最高一天挣了5000元。为了多挣钱,我们还去宿舍'刷楼',拉同学和朋友绑定,鼓动大家贷款,做成一笔借贷单子的提成,是装机之外另算的。"
第二步
不用视频网签
部分网贷只需学生证即可办理
据媒体此前报道,河南大学生曾编造借口获得了班上近30位同学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并顺利从多个平台上获得贷款。其中被负债最多的,达到了11万元。死者室友表示,网络上和他有关的不少借款,其签字和照片都不是本人,但最后都被成功受理。时至今日,校园网络平台上"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博人眼球的广告仍是铺天盖地。
某校园贷款平台的技术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不是本人借款都能通过,这平台审核风控不严。据我了解,有些技术不过关、实力不强的公司,不需要视频网签,也没有人脸识别技术,这很容易导致审核问题,客户的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了。"
记者尝试用另一款校园P2P平台的APP借款,在贷款资质填写时,除了线上填写包括个人学籍、家庭、朋友联系电话、上传身份证和学生证照片等信息之外,平台无需线下跟本人面对面或视频审核便可走完放款流程。"有些公司为了拉客户,也会主动放水。"该技术人员补充道,"去年市场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公司一个月的放贷量就破了二三十亿。"鱼龙混杂的同业竞争加剧,部分平台为了拓展业务降低申请门槛要求,存在审核不严的情况,以至于学生个人信息被冒用。
采访过程中也有贷款平台主要依靠线上途径完成授信,在填写多项个人信息资料后,主要通过远程视频等途径确认信息。即使如此,也曾出现过平台审核人员与借款人勾结,冒用他人信息骗取贷款。"纯线上的业务不是特别好做,而且不安全。大公司通常会强调严格审核,劝大家量力而行,少贷些。这既对客户负责,也是对公司负责。"一位不具姓名的从业人士坦承。
第三步
鼓励大学生借款超前消费
甚至推大学生分期购物节
那么,大学生从这些平台借来的钱都会干什么?北青报记者下载了某校园网贷平台的APP,在申请贷款时,系统自动显示借款用途选项:消费购物、应急周转、培训助学、旅行、微创业,就业准备等。在其电脑端的官网上,公开了部分最新申请贷款成功的学生贷款金额和理由:"借款6800元,24期,给女朋友买iphone6"、"30000元,36期,毕业自主创业"。
因欠网贷而自杀的河南大学生后经媒体证实,之所以其欠下60多万巨款,是该学生网贷去赌球。公开资料显示,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借贷需求平台都满足,那么,平台会不会追踪借款之后的资金流向?北青报记者带着疑问拨通了该平台客服的电话,该工作人员表示,"究竟钱花在什么地方,我们没有办法监控和核查,系统选项你填了什么,我们就默认是这个。"
随访的数位大学生表示,网贷用户中,大多数人借贷是用作娱乐消费,比如花在旅游,购买大件商品、化妆品衣服等。就在大学生们常用的分期付款网站"分期乐",这家网站除了列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外,还打出了"全场免息、直降5亿"的诱人字眼。网站介绍显示,2015年9月1日上线活动营销栏目,推出了"全国首届大学生分期购物节",21个小时内订单金额突破1亿元大关。此外,该网站专门开辟了热门端游的游戏点券的分期付款,页面显示,限时抢购的满减电子券当日被抢空。
大学生借贷本是救"急"不救"穷"、救"难"不救"奢","校园贷"并非是祸,缺少安全的弦、理财的意识,就容易深陷其中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网络借贷早已不是新鲜事,这几年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火爆。近日,河南一名大学生通过10多家互联网借贷平台,利用同学的私人信息借款数十万元,因无力偿还而跳楼自杀。一段时间以来,"校园贷"引发的借贷隐患甚至债务悲剧,不时见诸媒体,提醒我们必须绷紧风险教育这根弦。
应该说,"校园贷"有其积极意义。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对很多并无资金积累和外力支持的年轻人来说,用借贷搭个创业的梯子,不失为一种选择。同样,借贷助学并用自己的努力偿还债务,以便顺利完成大学教育,也能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曾有人统计,学生贷款主要用于消费、创业、助学,分别占40%、40%、20%,并随时间点不同而有所波动。"校园贷"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的确为尚未具备收入自足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
然而,高利息也意味着高风险,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正如我们不能将大学生借贷视为一种拜金和过度消费的陋习,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每一笔"校园贷"都使用恰当。这几年,大学生借贷的群体越来越庞大,除了还不上款而轻生的极端个案外,诸如女生还不起贷款成了贷款公司业务员、贷款3万滚成70多万被逼躲在家里、借贷消费后从"月光族"变成了"吃土族"(网络用语,意指花销超预算,穷得只能吃土了)等等,都让贷出来的"土豪"显得有些灰头土脸。只看到借贷消费时的艳羡而忽视潇洒之后的付清压力,只有创业的冲动和激情却缺少相应的能力与学习,不免给自己甚至家人挖了个大"坑"。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面对"校园贷",能不能提高财商、有没有风险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看到别人购物,自己"囊中羞涩",要不要贷款攀比一下?赌博、彩票充满了诱惑,能否借平台的钱来赌自己的幸运?创业勇气可嘉,但是不是需要更深谋远虑的考量?这样看似"左右为难"的选择,其实一方面在考验着大学生们的自制能力和适度意识,另一方面在风险之下潜藏着陷阱。说白了,大学生借贷本是救"急"不救"穷"、救"难"不救"奢",缺少安全的弦、理财的意识,就容易深陷其中。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网络借贷平台的安全缺陷和风险漏洞,在很大程度上给"校园贷"乱象添了一把"柴火"。正因为贷款门槛低、条件限制少、办理快捷,才具有校园吸引力;相反,也让不少人混淆了刚性需求和膨胀需求的区别。如果借贷平台放纵甚至迎合虚假消费能力,那么无异于把自己推向风险的暴风口。网络借贷平台和主管部门只有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和诚信品质,才能利用好市场优势。可以说,"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应该建立在对用户供需相对匹配的支持上,一味地打法律的擦边球、钻监管制度的空子,定会得不偿失。
年轻意味着激情,但任性的青春也要警惕风险。保护大学生,教育大学生,校方与父母更是责无旁贷。有人说,大学生往往都具备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该自主负责地处置财务纠纷。然而,他们经济不独立、财务不自由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和家长理应在思想引导、财商培养、风险教育上下功夫。理性消费不能在大学教育中缺席,求欲不求知更不能成为主流。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冲突,家庭和学校教育跟上了,才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