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大气污染、污水横流、乱采滥挖、大拆大建,舆论无不剑指GDP:全是“以GDP论英雄”惹的祸。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本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世界公认的衡量经济状况指标。80多年前,诞生于美国的GDP,为当时的决策者调整政策,走出经济危机,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一直为不少国家采用。
30多年前,面对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现实,我们将GDP拿来考核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激励党政官员,从而开创了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否则,经济总量不可能高速增长,脱贫、就业、城镇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经济大比拼中,GDP渐渐成为政绩的唯一标志。“以GDP论英雄”导致部分官员行为扭曲,黑色GDP、虚假GDP,时有披露。GDP数字上去了,天变黑了,水变脏了,产能过剩了,资源破坏了。有媒体直言:地方官员是在靠GDP的提升,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显然,这不是GDP的错,是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有缺陷。
一位县领导说,从表面上看,是全面考核,但是经济指标的比重比其他大得多,仍是GDP最重要。
一位曾参与考核的干部说,德、能、勤、绩、廉,只有“绩效”的GDP数据是刚性的,不看GDP,怎么分出高下?
一位环保局长说,提拔干部,要求环保部门确认“有无破坏环境行为”,图章盖得都很顺利。这就是走走程序,何必影响别人进步?
有人早就提出“绿色GDP”概念,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设置单位GDP用地和能耗等指标。问题是,除了经济发展之外,其他方面能不能刚性和量化?量化后,各自的权重多大才合适?这无疑是个全新课题。
社会在发展,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制订出永恒不变的评价体系,再完美的考核指标都会有疏漏之处。评论员认为,当前必须按中央要求,首先纠正以 GDP论英雄、用干部的问题,推动各级官员提升经济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改进考核评价方式,将官方评价与民间测评相结合,探索建立社会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和法制程序,确保对上级和对民众负责的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以民众获得感论英雄,才能看出谁是践行党的宗旨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