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

  失独者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大多50岁以上,很难再生养孩子。失独者往往因为老来丧子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为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但儿女的音容几乎每时每刻都历历在目,这让他们总是眼含泪珠。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全国总人口约为134735万人,此前抽样调查则显示,2009年中国15~19岁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 7.17%,20~24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52%,25岁~29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6.48%,军队中独生子女率已经不低于70%,作战部队则超过80%。如果按照军队的样本来估计,中国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有1.9亿人。

  另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中国每年 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灾难

汶川地震中三分之一丧子母亲无法再生育

  昨天是汶川大地震4周年的日子。昨天上午,汶川县映秀镇下起了大雨,映秀镇鱼子溪的河水也随之猛涨,凄厉地击打在河滩上。但雨水根本无法阻挡上山拜祭亲人的群众,他们成群结队地来到建在半山上的集体公墓前。一时间,哭声、雨声、爆竹声响彻着映秀的山谷。  14时28分,近千名群众来到映秀地震纪念馆,面对当时保留下来的倾颓的房屋和崩裂的、定格在14时28分的巨石钟表,众人肃穆地低下头默哀3分钟,现场鸦雀无声。随后,不少人在巨石钟表前献上菊花,寄托哀思。  沉痛的创伤只有依靠新生来抚平。4年来一直在灾区工作的志愿者刘猛向记者介绍,在他创办的志愿组织帮助下,汶川受助的两百多名丧子母亲中,已有三分之二重新生育。  然而有三分之一的母亲由于年龄和经济状况,培养孩子成才的愿望不是很容易实现,“她们几乎已经失去再为人母的可能性,对于她们来说,怎样找到后半生的生命价值,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

事故

遗忘的角落 别样的团圆 失独者永恒的痛

  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许比谁都明白英国哲人培根的话。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20多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年龄太大,他们再次生育几无可能,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为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但儿女的音容几乎每时每刻都历历在目,这让他们总是眼含泪珠。他们自称为“失独者”,垂暮之年的他们,余生该如何度过?他们对记者说:他们想要在一起抱团取暖,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  2012年1月22日,除夕。北风正劲。南昌当地的天空灰蒙蒙的,一场飞雪就在眼前。这时,在南昌市郊的莲塘公墓里,传来了一对夫妇的哭声。   在墓园哭泣的,是杨维国、蔡丽夫妇,当时,风雪无情地拍打着他俩,但他们似乎忘了严寒,蔡丽抱着女儿的坟头,哭泣地对着地下的孩子说:“今天过年了,我们吃年夜饭你吃一点啊。”去年3月5日,一场发生在校园外的车祸,让夫妇俩永远失去了当时正在江西财经大学读研的23岁女儿杨菲。回家后,蔡丽写了下面的一篇日志《别样的团圆》。

图片

  • 三
    独处.jpg
  • 二
    丈夫企图自杀.jpg
  • 一
    他们成了失独者.jpg

评论 更多>>

蔡方华:失独家庭应得到社会双重关怀

失独问题,其实是老年化社会来临的一个早期征兆,它提醒我们,建立一套人性化的反馈和应对机制已经比较迫切。失独问题,其实是老年化社会来临的一个早期征兆,它提醒我们,建立一套人性化的反馈和应对机制已经比较迫切。 全文>>

灾后的汶川还应关切失独者的精神重建

一个特殊邂逅,汶川地震4周年与母亲节在这个周末不期而遇。据悉,汶川地震三成丧子母亲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再生育,她们饱受丧子之痛,失去人生动力,成为又一个“失独者”。汶川胜利重建,汶川里的众多母亲却难获“新生”,成为又一个“失独者”。 全文>>

“失独者”的痛楚需要制度的温暖

失独之痛,一般人难以想像。除了黑发人送白发人的痛苦之外,更深的悲伤将会伴随余生。当别人都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却可能在回忆中加剧痛苦。更重要的是,那些老无所养的农村老人,或者没有社会保障的城市低收入者,除了情感的煎熬之外,还有生存... 全文>>

谁来拯救陌生的“失独者”群体?

5月9日《广州日报》以《暮年丧独子,他们的余生该何去何从》为题报道了我国“失独者”群体的生活,令人不胜唏嘘。最后,政府与社会提高对“失独者”的关注和帮助,健全生活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健全他们的精神生活,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一起抚慰受伤的心灵。 全文>>

他山之石

美国一基督徒痛丧独子 能给百万“失独”家庭什么启示?

美国畅销书《人生下半场》作者鲍伯 班福德,在他的一生之中也经历了丧失独子之痛,一度被推入灰心丧气境地。 “我的儿子罗斯,我们惟一的孩子,有前程什锦的人生等着他。他是我惟一的子嗣继承人。在某方面来说,你可能觉得很奇怪,但对我却千真万确:他是我崇拜的英雄。”在《人生下半场》鲍勃回忆他失去的儿子。 罗斯的死是出于一场意外:他和另外两个年轻的朋友尝试游过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里欧 葛兰蒂河。但罗斯不幸在河里失踪了。父亲鲍勃发动巡逻队,雇了飞机、直升机、船、地上追踪人员,组建了强大的搜寻队伍。但最终是四个多月后,在河里发现了罗斯的尸体。 “我记得,在浑浊而湍急的里欧 葛兰蒂河上方200英尺的石灰石峭壁上,沿着河畔搜寻时,我的内心生出一生从未有过的惧怕。我告诉自己:这件事你无法用梦想找到出路,无法用机智找到出路,无法用金钱找到出路,无法用毅力闯出一条出路。 “在河岸峭壁,使人发狂的孤寂中,一切都太清楚了。我告诉自己:这件事只能凭信心找到出路。

点亮晚年

关于失独,在2012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认为:"失独"夫妇年老以后,养老和医疗无法解决,应由政府出资,将其送到敬老院、养老院,免费安度晚年……
  (1) 应该用高额的超生费,社会抚养费来安置这些失独家庭晚年的生活
  学者杨支柱因生二胎被取消公职,并罚款24万余元。他称,计生罚款以前直接叫超生罚款,入世后改成"社会抚养费"。根据9省市超生罚款的平均数,全国31个省市每年征收的超生罚款可高达279亿元。其中大城市将该收入上缴财政,而地方则分配混乱,部分罚款去向成谜。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和每个月100元的失独家庭补贴,不禁让人哑然,当下,无论是哪一级政府,都应该对公民提出的关于"社会抚养费"的质疑有所回应,公众也当看到,政府收取的"社会抚养费",最终要还之于社会。权力需要在阳光下公开运行,这正是法治社会的要义。今年两会上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赵超提出:独生子女伤亡家庭承受精神打击的同时遭遇经济困难,他们的养老也是难题,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大多数属私营收费昂贵。赵超认为,"失独"夫妇年老以后,养老和医疗无法解决,应由政府出资,将其送到敬老院、养老院,免费安度晚年。本来咱们这个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就越来越明显,独生子女再出点什么意外,老人们的晚年还真让人担心。赵代表的这个建议一提出来,马上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赞同,有人觉得这是政府理所应当的责任……
  (2)非政府组织出面协调 给失独家庭一些心灵上的安慰
  失独人群心中有着很深的痛苦、孤单和怯懦,精神上有很多的压抑、自闭与折磨,他们所希望的是,能够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然而,这样也许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保护,但是,却不能释放他们内心之痛,不能给他们受伤的心灵带来真实的慰藉,不能给他们深深的伤口涂上抚慰的药膏。对于这类失独人群,仍余力的一些社会组织是否可以考虑花上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帮助他们。"失独"之痛理应得到人性的关怀——比如,出台"失独"家庭的国家补偿政策,建立"失独"家庭专项扶助基金。可以从国家财政、慈善组织等筹措相关资金,政府为"失独"家庭专门建立"新希望家园"之类的精神家园活动场所,为这些特殊家庭办实事,解决他们老年后在经济、精神层面的实际困难。
   (3)收养孩子,让他们释放父爱母爱
  有人曾建议将独苗夭折无法再生育后收养子女家庭纳入计划生育政策扶助范围,因为他们是因思念独子的极度痛苦才无奈中老年收养,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财力不支,拼命倾注他们无处释放的父母之爱——如此悲壮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制度化的人性关怀,这不仅仅是一种补偿,更是一种道义和责任。
  (4)多兴建福利性养老院专门失独养老院让他们"老有所依"
  目前我国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极少,多数养老院都是盈利性质的,有时候即使政府出钱养老,但是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来看老人心里也会不舒服,现在群员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因为只有这些失独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心理才没有芥蒂,并且能够互相帮助,"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我们情绪上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