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食品安全遇制度瓶颈

2012-07-07 13:30 来源:工人日报

  7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该决定要求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经济学上有一个定律叫“劣币驱逐良币”,这一定律用在食品市场更为妥帖,不安全食品由于低廉价格优势、色香味的感官优势、非正常渠道的流通优势更容易占领市场。并且食品安全的“连带效应”又尤为明显,往往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就会毁坏一个产业链,奶粉事件就是证明。

  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是最好的监督者,也是食品安全监督的最后一道关口。然而消费者要真正监督食品安全却是难上加难,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2元韭菜5000元检测费”就直击问题的命脉:一捆韭菜,每一项指标的检测需要100元左右,按照50种指标全部检测来算,一个样品可能就要花费5000元钱,而购买这捆韭菜只花了2元钱。所以,有人调侃称消费者鉴定食品,是“追回一只鸡,杀掉一头牛。”消费者对真理的追求是有限度的,需要服从价值理性的约束,在明显得不偿失的“成本理性”之下,更多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只能选择忍气吞声。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消费者缺少的不是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而是受制于食品安全鉴定的高成本。与其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设立“有奖举报”,还不如合理转嫁食品安全鉴定的成本,由政府负担起食品安全鉴定的费用。

  说到成本问题,网上一个故事流传甚广: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里被偷了钱包,幸好里面仅有20欧元,他不想报警,可图书馆的保安却报了警。这位中国留学生对赶到现场的女警察说:“只有20欧元,不必兴师动众,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女警察严厉地说:“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女警动用了种种手段最终抓获了小偷。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鉴定样本”价值与“鉴定费用”之间的成本大小进行成本衡量,因为食品安全的背后,还涉及公众健康的成本、社会诚信的成本、产业发展的成本,这些都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相对于这些成本来说,鉴定成本又算得了什么呢?而这一成本由政府承担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食品本身就是一个应该由政府监管的市场。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鼓励民间科研组织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中来,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允许向社会发出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美国就有一个“公众利益科学中心”,前段时间正是由于该中心发现可乐等苏打类饮料可能有害健康,于是向社会发出警告,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郭敬波)

责编:李婷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