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王炳中)扶贫资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弹药库”。近年来,方城县券桥财政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各项重要部署,认真履行脱贫攻坚财政部门职责,当好“四大员”,看好“弹药库”,瞄准“靶心”精准发力助脱贫。
当好扶贫资金“监管员”,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按照“扶贫资金到哪里,监督就跟到哪里”的原则,对每一笔扶贫资金做到“四对照”:资金和项目相对照;款额和票据相对照;总额和明细相对照;流向和用途相对照,确保不留空挡不留缝隙。实行“四公开”:对行政村公开、对扶贫对象公开、对社会公开、对上级公开,做到不留一手不打埋伏。制定规范的扶贫资金申报流程和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核查长效机制,严格审核原始票据的真实性、齐全性和关联性,确保精确报账、审批、核销。
当好扶贫资金“预算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资金拨付,提高使用效益。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做到预算早下达、资金早安排,坚持文到即付、款到即拨,确保项目早开工、群众早受益。切实做到扶贫到哪里,资金账务处理跟到哪里,账务及时进行整理归档。
当好扶贫项目“监督员”,确保资金使用精准。资金的使用严格落实资金使用程序和项目审批程序,首先对项目进行民主评议、公示公告、报县备案,纳入项目库管理。项目批复后先公示、后实施,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使用零差错。严格执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坚决杜绝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使用范围,严禁扣减、挤占、挪用、截留扶贫资金。对精准扶贫资金的拨付使用实行闭环管理,层层把关,谁签字谁负责到底。
当好扶贫资金“协调员”,提高资金服务水平。加强综合协调,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财政所的综合协调作用,协调好内部资金,坚持有保有压、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的原则,把有限财力精准用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上;协调好社会资金,充分利用税收各项政策,吸引社会扶贫500余万元。
自2016年以来,通过财政扶持,先后实施种养、加工、代销、运输等到户增收项目18个批次985户。建成6个扶贫就业车间、12个扶贫产业基,安置162名贫困群众在稳定就业。扶持发展小辣椒种植6500亩,蔬菜草莓等温室大棚300余座,林果2000余亩,菊花等中药材1200余亩。通过扶持37个村级扶贫光荣合作社,带动1381户入社“三无”贫困户和120户自主经营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施危房改造1089户,对户容户貌差的539户贫困户实施了改院等“七改一增”,建成垃圾中转站3个。购置垃圾箱和清运车600余辆(个)。修建乡村道路62公里,建成“七个一”综合文化中心37个。实现了5个贫困村和1381户贫困户2713名贫困群众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7.3%降为0,.6%,提升了乡村面貌户容户貌,激发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映象网南阳新闻热线:188 3896 1697,投稿邮箱:nanyang@hnr.cn。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6月6日上午,南阳市方城县湍东镇党委、政府举行爱心企业暨家庭农场资助困难群众捐赠仪式。
2020年6月12日下午南阳市西峡县委政府召开旅游扶贫新闻发布会,会议由西峡县委宣传部外宣部主任封德主持,西峡县旅游局副局长王金营向媒体介绍了旅游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6月12日上午,河南省南阳市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南阳市第二届“最美退役军人和拥军人物”评选活动开展情况。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西峡县军马河镇孙门村党支部书记王乐的梦想,就是带领大家一起谋幸福,过上好日子,共筑小康梦。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南阳市西峡县寨根乡围绕贫困人口脱贫成果巩固和,抓好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精神扶贫等工作重点,实施四项举措,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
近日,南阳市豫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南阳市说唱团演艺有限公司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在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庄村正式启动,活动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曲艺节目送进乡村,活跃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近日,南阳市卧龙区召开脱贫攻坚行业扶贫政策知识培训会议,全区15个乡镇办扶贫办主任、所有驻村第一书记、全体驻村工作队员和全区有扶贫任务的行政村支部书记参加培训会议。
6月7日下午,南阳市淅川县召开招才引智大使暨发展智库专家座谈会,邀请淅川籍在外优秀人士,畅叙乡愁情怀,共谋发展大计。
“俺从小爱干净,前几年穷的叮当响,也没那心思去打理,如今党的政策好,干部来帮扶,让俺住上新房子,往后俺要天天讲卫生,天天去打扫,干干净净奔小康啊!”6月4日,走进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脱贫户李新全家,只见新建的大门院墙粉刷一新,混凝土结构的平房里铺着地板,屋里院里一尘不染,正在擦窗户的他笑容满面地把记者迎进屋里……
疫情期间,镇平县遮山镇组织贫困户中的公益岗位人员参与到防疫工作中,贫困群众为遮山镇的防疫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贫困群众参与公益事务在遮山镇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