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田雨阳 通讯员 冷新星)南阳市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为保水质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打造脱贫致富“金饭碗”。
淅川县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尤其适宜中药材种植。名贵中药材丹参因其管理简单、经济价值高、见效快、市场需求量大成为种植首选。育苗4个月左右即可移栽,一年可采收,亩产值可达5000-6000元。
荆紫关南街村丹参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六七十位村民正在田间地头栽植丹参,有的在给苗木浇水,有的在移栽新起的丹参苗,一片繁忙景象。
仓房镇马沟村丹参种植基地,也是热闹非凡。采取“村集体组织+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农户可以利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用在基地务工的工资入股,目前,已有当地40余户农户加入种植合作社。随着合作社影响力越来越大,从事丹参种植的农户也越来越多。
仓房镇马沟村4组贫困户胡香芬说:“以前在屋里种庄稼,照顾小孩,上有老下有小,也没有经济收入,村里成立丹参合作社,经过培训,我们都在这里种种苗、浇浇水、锄锄草的,一天给80元钱,慢慢经济上有点收入,生活过的还差不多。”
淅川县与河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由其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撑,且按市场价进行回购。稳定形成“药企+基地+合作社+农户”产加销一体化模式,解决贫困村的产业问题。目前,已发放丹参种子6529公斤,发展丹参基地1443亩。
近年来,淅川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模式、打造产业新业态,找准优势集中连片发展农业绿色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植、技术指导、市场服务等措施,产业发展效益倍增、贫困群众收入稳定,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新路子。
(映象网南阳新闻热线:0377----60396959,投稿邮箱yxwnypd@126.com。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11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淅川县委、淅川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淅川“丹淅流域早期文明学术高峰论坛”活动在淅川县成功举办。
在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为了普及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的认识,提高学生们的健康生活理念。11月25日上午,南阳市淅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淅川县龙城街道卫生院两家单位进入淅川县隆兴高中开展以“携手防艾抗艾 共担健康责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以来,河南省尉氏县乡始终把金融扶贫作为助农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强化措施,落实政策,切实让群众受益得实惠。
为帮助残疾人稳定就业、持续增收,11月以来,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残联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蔬菜界的‘绿富美’——羽衣甘蓝在咱们中原地区属罕见的蔬菜。俺村农民崔永松一次偶然的机会‘傍’上了羽衣甘蓝,凭着他那股执著劲,经历了七年的历程,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的发展之路,轻松进账超百万元,带动67名贫困群众就业致富。”11月24日,杞县平城乡罗寨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普义深有感触。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汝州市以发展主导产业实现壮大贫困村村集体和贫困户持续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的产业扶贫工作重心,鼓励贫困户种植油料作物和小杂粮等,按照每年每户种植作物收益金额的50%给予奖补,原则上每户每类种植品种面积不低于1亩、奖补不高于500元/亩,有效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河身如带势环湾,一线中流两岸山。”说的是南阳淅川丹江“小三峡”,在峡谷南麓“环湾”处,藏着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便是盛湾镇瓦房村了。村里148户525人,分布在皱皱褶褶的山坳中,其中贫困人口就达70户244人。“红薯是口粮,吃水靠窖藏,运输靠扁担,出行靠脚板。”64岁的杜林山老人回想起过去的生活,还是一把辛酸泪,“土地贫瘠,饮水困难,天堑‘小三峡’阻断了出山的路,乡亲们住的多是破瓦烂房,透过房顶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县林业局引进的红薯种,刚从核桃地里挖出来的,种这么多年地,恁好的红薯,头回见。”11月23日,小雨雪,走进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庙岭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堆粉嫩硕大的红薯,给寒冷的冬天平添了丝丝暖意,贫困户李群发从堂屋迎出来,脸上乐开了花。
11月30日,在淮滨县固城乡王营村蕈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场房内,几位村民在菌棚里忙碌不停,采摘着今年最后一茬的秀珍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