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公元前656年,春秋霸主齐桓公率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楚国派使者屈完见齐桓公,陈以利害并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说明齐军是越不过这条防线的,屈完所说的“方城”就是楚长城。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沘阳界,南北连绵数百里,名为方城,一谓之长城。”楚长城最初是由列城发展而来的,即一系列依地形排列而成的防御型小城。
淹没在栎树丛中的大关口楚长城
独树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是史料记载较多的一处,《左传·哀公四年》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其中“缯关”遗址,明确记载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1981年6月至8月,原南阳地区文物队与方城县文化馆联合考察发现,独树镇中信庄村黄家自然村东西两侧山坡上,有楚国长城遗址,因明代在此置大、小关口,故名为大关口楚长城遗址。
这个遗址东西走向,两侧山脉均为南北走向,天然形成一道20里长的峡谷,中间最狭处仅可通过一辆汽车。村东侧长城遗址正修筑在峡谷最狭处东西走向的山冈上,多用土筑,残高1.5~3米,顶宽1.5米,底宽10米。北城垣南侧有一条取土用的深沟,长810米。南侧城垣长790米。村西侧遗址依山势修筑,有土则用土筑,无土则用石垒,皆沿山势陡峭处延展,呈环形经三山峰顶与村东侧南城垣相连。总长3019米。南北城垣同东西两侧山峰构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多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楚长城形成、分布区域及线路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我国著名学者杨宽先生在其著作《战国史》中,对楚长城也有独到见解,书中所述楚长城大多在平顶山境内。中国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先生在叶县境内考察时,认定民间所说的“土龙”是建筑年代不晚于战国的“楚长城遗迹”。2009年4月,他与《万里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主任郑严一行在叶县保安镇境内的楚长城考察时,在一处遗址上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陶豆折壁浅盘残片和正面饰绳纹陶片,为确认楚长城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认为,从公元前688年楚灭申到公元前292年秦灭楚,近400年间这个地区属楚国。后经东晋、南宋、明末虽也有过小规模的短期战争,但均没有修建大规模长久性军事防御工程的必要。
虽然历经两千多年沧桑风雨,我们依然感受到楚长城的博大深邃和无穷的力量。它同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内涵,见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