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7日举行的宁夏和内蒙古沿黄流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推进会上获悉,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将充分利用两区沿黄地理位置优势,共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品牌,推动两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
宁夏和内蒙古地域相邻,同属沿黄流域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两地均为黄河流域最古老的超大型自流灌溉农业区,都保存有丰富的长城遗迹,宁夏有沙坡头、沙湖、西夏王陵等著名景点,内蒙古有乌海湖、黑城遗址等旅游资源,两地互为对方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
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贺志亮介绍,两地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常态化合作机制,打造“4+4”(宁夏银川、吴忠、中卫、石嘴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文化旅游联盟,加大信息共享、培训学习等交流力度,加强黄河流域史前文化、河套文化、红色文化研究,联合推出一批黄河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加强文化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开发一批跨区域旅游产品和线路。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仁汉说,宁蒙旅游合作由来已久,未来两区将进一步深化协同发展,把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提升“亮丽内蒙古”和“神奇宁夏”的品牌美誉度与知名度,实现互利共赢。(记者马丽娟)
“每逢节假日,景区就人来车往,我们也跟着沾了光,办起了农家乐,2019年的收入增加了近万元,日子越来越好了……”23日,宁夏泾源县冶家村村民刘秀仓说话时神情透着满足感。
记者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了解到,从4月起,管理所开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须弥山石窟现存所有壁画进行修复,这也是自清代以来首次对石窟壁画开展抢救性修复。
“2019年我们村旅游收入达2000多万(人民币,下同),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2300元已经涨到11200元。”1月13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宁夏人大代表、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致富带头人焦建鹏向中新社记者算起了“致富帐”,“从脱贫到致富,找对产业很重要,乡村特色旅游是我们探索的路径。”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业态,宁夏发展旅游立足多元维度集聚效应,积极做好渠道融合、内容融合、形式融合、效益融合,注重创新创意,多方发力,以高质量提升与发展旅游产业。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常住人口仅有35.6万,近3年来其游客接待量已累计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8亿元。“宁夏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我们这里的高铁明年才能建成通车,但这几年西夏区依托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全域旅游这一全新发展业态,拉动了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让西夏区提前登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西夏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副局长张向伟表示。
“美丽中国·神奇宁夏”文化旅游推介会29日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
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支持景区与特色文创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地域特色、与景区融合度高的文化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景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据悉,近日,宁夏银川西夏陵景区全面执行实名制购票参观制度,成为宁夏第一家全面执行实名制购票的旅游景区。
近日,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开设的“垃圾银行”升级为“垃圾分类银行”。“垃圾银行”运行一年多来,已有约5万名游客参与其中,很好地促进了文明游览,保护了绿水青山。
9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沙湖古镇的花海。 近日,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星海湖畔的90余种景观性花卉竞相开放。这片占地300亩的“花海”曾经是盐碱地和垃圾场,经生态修复后形成如今的景观,成为市民与游客休闲游憩的新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