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挥去春寒尽清明。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人们潜藏已久的消费需求也亟待释放。作为复工复产后的首个小长假,清明节无疑成了国内旅游业“试水温”的重要窗口期,不少景区悄然开启客源争夺战,纷纷通过推出折扣门票、规划新产品来“刷存在感”。
其实,早在清明节之前,为了对冲疫情影响,不少文旅企业就开始了一场自救行动。比如,千余岁的布达拉宫首次尝试触网直播,短短一个小时便吸引超过100万人进入淘宝直播间,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接待游客量;香格里拉集团、雅高酒店集团等高端酒店品牌,纷纷开通饿了么线上业务,不但在线教做饭,还把五星外卖、精酿啤酒、下午茶等送到消费者家门口。我省一些旅游景区也没有坐等时间,而是积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云锁客”“云推介”把景区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取得了很好效果。比如,隋唐洛阳城在杭州推出“一元一张游洛阳”,5000张票瞬间抢光;清明上河园推出10万张年卡,一张100元,两天卖完。前期的实践充分说明,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依旧很旺盛,只是因为疫情来袭短时间内被冻结了而已。随着形势好转、天气回暖,清明节自然会被不少文旅企业视为一个触底反弹的好机会。
这并不是一厢情愿。前不久,飞猪发布的《清明小长假旅游复苏力报告》显示,清明出游热门城市中九成是“云旅游”热门城市,旅游复苏将从云端走到线下,大批用户计划清明走出家门,“拔草”云旅游场景里的网红酒店、乐园和景区,踏青赏花看动物。从在线旅游平台预订情况来看,目前清明期间旅游市场回温明显。3月17日至23日,清明假期河南火车票和景区的预订量环比一周前增长超100%,多数预订为省内车段,郑州酒店预订量挤进全国前十。如何抓住此次旅游消费回暖的有利时机,考验着各地各部门政策“及时雨”的效率。
4月1日,为进一步增强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能,郑州放出“大招”,将向社会发放近4亿元消费券,引来社会不少关注。而于当日正式施行的《河南省旅游条例》规定,红色旅游景区应当免费向公众开放,依托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票。可以预见,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势必为省内正在回暖的旅游消费市场再添一把火。
当然,除了政策“加持”外,旅游业复苏更重要的还是靠企业自身。经过这次疫情,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善于创新、敢于改革的文旅企业,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往往就会小些。不管是试水“云旅游”,还是推行“直播带货”,都是企业创新突围、寻找新增长点的主动作为。面对即将到来的清明小长假,文旅企业需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加速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适时推出短途游、新型踏春游产品。唯有创新服务方式、做足迎客准备,打破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才有机会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本报评论员冯军福
省内游成为旅游业回暖的突破口。踏青赏花、户外山水、自驾休闲、健康养生等内容颇受青睐。景区和游客把防护放在第一位,在安全的前提下,人们快乐地享受春光。
春暖花开,五一小长假将至,正值踏青出游的好时节。新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投资8.8亿元开展旅游服务设施提升行动,旅游业提质升级迎客来。
疫情逼迫出形式多样的云旅游,不断激发出智慧旅游的潜能。同时,“新基建”为旅游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5G、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正在为旅游业装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智慧芯”。
“五一期间有什么好的周边游产品推荐吗?”这几天,赖女士每天需回复的咨询微信都有十几条。她是北京市西直门区域一携程旅游门店的工作人员,尽管门店还未正式营业,但是通过网络咨询的游客日渐增多。“有些游客已经在关注下半年的旅游产品。”
昔日热闹拥挤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如今空空荡荡,大英博物馆宣布暂停对公众开放,埃菲尔铁塔旁的特罗卡德罗广场只剩雕像孤独伫立,由于游客锐减无人投喂的奈良小鹿自行“离家出走”觅食……
接待大厅门口,游客排队接受体温检测、扫描健康码、登记个人信息;不少“干涸”了近3个月的泡池又被注入活水投入使用,每个泡池都限定下池人数……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首个“小长假”,安徽黄山、云南昆明、贵州遵义等地著名景区迎来回暖迹象。但从全国层面来看,旅游业中多种业态仍然处于“停摆”状态。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持续蔓延,许多国家临时采取限制入境、减少人员流动、关闭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等非常措施,多国旅游业遭受重创。为应对挑战,各国纷纷出台相关纾困举措。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浙江宁波奉化萧王庙街道林家村的“天下第一桃园”进入盛花期。3月21日,蛰伏已久的市民趁着周末好天气,来这里赏花踏青,品春水茶席、制作非遗生煎。
伴随着多个地方恢复旅行社经营活动,因疫情停罢的旅游业逐步回暖,景区、短途游成为旅游业率先复苏的领域。据去哪儿网显示,在上周末,全国恢复开放的景区接近4000家,出行人数环比增长近1倍,多个省市景区周末人数增长超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