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将从今年9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
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将从今年9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在国庆等法定节假日期间,将加大旅游市场巡查力度。发改委表示,对相关景区,将开展定价成本监审,监审时,应扣除维持景区正常运营以外的其他开支,并主动公开成本监审结果。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景区,门票价格明显偏高,社会反映强烈的,由价格主管部门开展成本调查,引导其适当降价。(9月9日新华社)
“两节”将至,不少景区门票价格再次上调,两部委出台专门“整治通知”,自然契合各方期待。当然了,推出这类临时性的行政干预手段,也许恰恰从侧面折射出,常态化价格管理机制的失效。近年来,职能部门虽然出台了一揽子的法律法规,试图将景区门票定价纳入规范化轨道,却似乎仍然难以撼动,各地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涨价冲动。
最新发布的“专项整改通知”,其核心逻辑无疑有二。其一,重新宣示了门票提价的程序要求,比如说公示时限、调整幅度等等,据此严厉打击“违反规则的涨价”;再者就是,新增了“成本监审”的环节,通过财务审计、信息公开,避免景区自说自话地论证“涨价合理”。经过这一轮整治,公众似乎有理由期待,短期内不再出现荒唐的“门票涨价潮”。但是在此之后,我们又是否能找到一种长久适用的方法,来彻底确保景区门票的公平定价呢?
“景区”身份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门票定价的诸般纠结。标榜全民资产、公益属性的所谓景区,现实经营中却是不折不扣的商业化运作。整体外包、特许授权、产权托管等等一连串的市场化操作,使得景区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自然倾向于不断上调门票。且,地方职能部门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多数时候也只是听之任之而已。
景区运营方与地方政府深度勾连的利益关系,更使得“门票上涨”失去本地化的制约力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尽管各地景区违规提价之事屡有发生,但我们却很少看到,有当地的物价部门出手整治。此般语境下,几乎唯有自上而下的专项整治,才是遏制景区疯狂涨价的可行手段。可众所周知的是,这一样并非是长远之计。
此次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即便是一种临时性的应急举措,却也在两个方面给整个社会以启示。一方面,抛出“成本监审”的概念,无异于明确了,景区经营的伦理基础,那就是“收支平衡,合理盈余”;另一方面,由中央部委牵头治理,也提示我们,要超越地方利益的掣肘,更多尝试以垂直化、简练化的管理体系,倒逼门票定价的理性回归。一言以蔽之,从“权宜之举”中寻找普遍适用的经验,并通过适当的机制设计将之长效化,才是破解景区涨价怪圈的可行路径。(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蒋璟璟)
全球十大最受欢迎拍照景点给你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