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民众正在上网购物。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网购给差评何以成高风险行为
有的差评信息被后台隐藏有的消费者遭恐吓威胁
近日,马蜂窝旅游网部分评论信息存在虚假内容引起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订餐、购物、订酒店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而这种交易形式一般都伴随着评价机制,买卖双方可以互相评价,好评各方乐见,可一旦买家给出差评,交易大多以不愉快收场,甚至大打出手。
买家给出差评后会怎样?平台和卖家一般如何处置?《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差评只有自己能看见
“被马蜂窝的好评坑到了,泰国酒店的体验根本没有评论说的那么好!”刚刚从普吉岛游玩回来的宋小芸(化名)告诉记者。
原来,宋小芸在去泰国游玩之前,特意在马蜂窝上看了攻略,尤其是在选择酒店时,很认真地看了大家的评论,看着好评如潮的普吉岛“深绿度假村”,宋小芸没有多想就预订了。
宋小芸告诉记者,到了泰国入住这家酒店后,体验并不好,于是就联系马蜂窝的客服,可是根本打不通,发出的电子邮件也石沉大海。最后投诉到315才有了回复,但是并未得到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宋小芸对酒店给出了差评。可是,让宋小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用户只能看到其他人的好评,而看不到差评,我自己评价的差评只有我自己可以看到。”宋小芸气愤地说。
看到这一情况后,宋小芸立刻向马蜂窝的客服投诉,但得到答复是:“这是系统设置的问题,客服无法解决。”
在宋小芸的一再追问下,客服说:“您的评价肯定没有被删除,只是看不到,可能是排的太靠后,毕竟有几千条的评论,您的要求客服部门无法处理,这是技术团队的问题。”
在被一番推脱之后,宋小芸恨恨地说:“以后都不会再使用马蜂窝的任何服务了。”
打感情牌要求删除
在北京某公关公司工作的王女士最近删了一条自己网购时给的差评。
王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天在淘宝网上买了一双鞋子,收到货物后,她看到实物和图片介绍完全不符,想到退换货麻烦就没有退货,就给了卖家一个差评,谁知刚给完差评,王女士就收到了卖家发来的一条短信。
短信内容是:“亲,打扰了,我是个单亲的宝妈,为了自力更生努力生活着,还请您帮我删除下您的评价,给我们一次改进的机会可以吗?拜托了,给您补偿!”
“看到这条评价后,我觉得确实该给他们一次机会,就想和他们聊一下,想着把货退了。可是一忙就把这事给忘了。”王女士告诉记者。
“第二天,我又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写道:‘亲,我是今天联系您的淘宝客服,麻烦您删除评价,老板给我下最后通牒了,恳请亲用一分钟时间换我一份工作,在此跪谢了,旺旺等您呢,给您返现补偿的,生活用品’。”王女士说,在收到这条短信后,我就删除了差评,也没要什么补偿。
“不过之后我把这事和同事说,同事说他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想这是卖家的一种手段吧。”王女士说。
给差评被人身攻击
在北京某大学读大一的小美(化名)是个甜食爱好者,经常在美团外卖购买蛋糕作为茶点。可是最近的一次购买经历着实让她上火。
小美告诉记者,几天前她在美团外卖订购了一款蛋糕,收到后口感特别不好。“太难吃了,没吃几口我就给扔了,然后就给了商家一个差评。”小美说。
小美告诉记者,在评价后的第二天,她看到了卖家的回评:“这么难吃?那为什么不打电话退款呢?为什么要忍气吞声的花钱受罪而不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看到卖家的回评不客气,小美就私信了卖家,没想到在私信中卖家开始人身攻击小美,而且语气非常强硬,一直在质问小美。在短暂的交锋后,小美不再理会卖家的消息,但是卖家并未停止继续发消息指责小美。
之后,小美在美团App上投诉了卖家,并且发了微博,之后,美团客服微博私信小美称,已经和店家沟通过了,不会再骚扰你。
据记者了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服务大多都建立有评价机制,但是买家给差评后常常会面临商家的骚扰、恐吓。
据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年底,郑州的小丽在淘宝购物后迟迟未收到货物,因此投诉店铺并给了差评。之后,小丽遭到卖家不断骚扰。几天后,正在上班的小丽接到自称快递员的来电,让她下楼取快递。当小丽来到电话中指定的快递取件点时,一名陌生男子突然冲出来对她一顿拳打脚踢。没等小丽反应过来,男子便逃离了现场。正当小丽惊魂未定时,再次接到了“快递”电话,对方称他就是那名淘宝卖家。
今年1月,一名女孩在网上购物,发现很多东西的实物与图片都不符,而且质量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在与卖家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女孩给这家店铺一个差评。过了大概一个星期,女孩接到快递电话,说有新的包裹。打开包裹后,女孩发现商家居然给自己寄了一堆冥币,而且商家还多次诅咒女孩。
今年10月,家住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张大爷在网上购物时,因为给了卖家一个差评,竟遭到对方一天十几个电话骚扰,甚至发短信威胁,平静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后,张大爷无奈之下报警求助。(韩丹东)
2019年,河南市场监管部门聚焦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着力督促落实电子商务经营者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网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其他各类网络交易违法行为,有力守好群众网络购物的虚拟大门。具体措施是这样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口罩、护目镜、消毒液等防护用品成为消费者迫切需要的日常必备用品。消费者在网购防护用品过程中发生的“糟心事”也越来越多。疫情之下,消费者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给出消费维权提示。
社区业委会在门口设立蔬菜(净菜)售卖车,销售企业为菜篮子工程合作企业,并能提供防疫证明,仅支持微信及支付宝扫码支付。每次只能一人上车,前一位结完账后,后一位方可上车……日前,上海某小区推出了非接触式买菜服务。
继“粉丝经济”“单身经济”后,当下“银发经济”又成为硬核的消费新势力,其背后蕴含的消费潜力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重视。这不,春节快到了,以低价、打折、拼团为诱饵的网销大军,又盯上了有钱又有闲的中老年群体。
今年“双11”、“双12”购物狂欢已过去数日,疯狂的降价促销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家营销手段也一次次翻出新花样。然而,在网购过程中,热火朝天的直播带货以及商家层层嵌套的消费陷阱,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一年一度的全民网购狂欢节“双十一”已经过去。狂欢归狂欢,各位亲在“剁手”买买买时,稍微放松理智,就可能“剁手”一时爽,事后出现纠纷,维权则像“战场”。
一年一度的“双11”电商大促落下帷幕不久,随着欧美国家每年11月下旬“黑色星期五”购物季的临近,国内跨境电商行业近日又掀起“黑五”网络促销热潮。和往年相比,今年“黑五”促销商品更为丰富,海淘直播成为新看点,市场竞争也更趋激烈。
“啾——啪!”无人机突然从天坠落,是操作不当造成的碰撞事故?还是无人机质量问题?为此,“飞手”与无人机销售公司对簿公堂讨说法。孰是孰非,到底谁该为坠毁的无人机负责?本案历经一审、二审,近日有了最终判决结果。
福建张先生11月22日向澎湃新闻质量报告投诉平台(www.thepaper.cn/consumersComplaint.jsp)爆料称,他“双11”在天猫商城“吉的堡数码专营店”购买了一张价值2199元的电脑独立显卡,但收到的快递包裹里却是一瓶1.5L矿泉水。“事发至今,这家店铺都处于失联状态,不出来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双11”期间,电商平台及网店卖家各出奇招,“预售商品”“盖楼”“购物津贴”……各种专属名词令消费者眼花缭乱。那么,“双11”消费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如果不慎入“坑”,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