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4日电题:“存牛奶”闯出脱贫路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文静、张文静
完代克以前只知道存钱,从没听说过“存牛奶”。直到村里搞起了合作社,他这才发现:呵,“存牛奶”,可不就是存钱嘛!
28岁的完代克,家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镇多河行政村更知地自然村。甘南州属于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可谓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完代克家有10多头产奶牦牛。眼下正是产奶旺季,他每天都向合作社交牛奶。“这几天家里的牦牛每天能产60多斤奶,每斤能卖到三块五,这是我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他口中的合作社,指的是合作市那吾镇更知地兴盛奶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4岁的德合拉,是合作社的理事长。这几年,他和牧民们一道,搞起了奶牛养殖,抱团闯市场,大伙儿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德合拉曾是更知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谋生,他四处打工,最远跑到西藏做小买卖,但因人生地不熟,生意不景气,只得回老家。
近年来,那吾镇鼓励各村建立合作社发展产业。镇长南杰克介绍,德合拉在外做生意,脑子灵活,见多识广,在村里也有威望。于是,镇里推荐他为合作社理事长。
搞合作社,做什么?怎么做?当地草场面积大,村民多从事畜牧养殖业,发展奶牛养殖优势明显。
“那就干大家最熟悉的活儿,搞奶牛养殖。”德合拉说。
但村民们有顾虑:以前也卖牦牛奶,但牛奶是初级产品,价格不稳定,卖不上好价钱,产奶量大时,有可能卖不出去。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德合拉告诉大家:“我们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做大规模,不仅卖牛奶,还要做酸奶。”
德合拉发动村里包括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18户牧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统一放牧、管理、挤奶和销售等工作,以解放劳动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合作社还与当地乳业公司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收购合作社的牛奶,拓宽销路。
2018年,合作社在产奶旺季销售鲜奶的产值就达到了50万元左右。
但每年的产奶旺季仅三个月。淡季时,很多乳制品企业停止收购,导致牧民家里的牛奶无处可销。
怎么办?建冷库!
南杰克告诉记者,现在,鲜奶被合作社收购后,经储藏冷冻,就可以运到外地销售。
去年,合作社收购牧民鲜奶6万公斤左右,销售额60多万元。合作社的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达到了3.8万元,其余12户每户拿到了3.6万元的分红。
接下来,合作社打算探索乳制品深加工,延伸养殖产业链条。在政府的资金扶持下,合作社投入40多万元,引进了一套酸奶加工设备,建起了酸奶制作车间。
“以前都是人工做酸奶,效率低,口感不稳定。现在,有了设备,每人每天能做1500多公斤酸奶,质量也有保障。”德合拉说,再过两三个月,等设备完全调试好,车间将正式生产,酸奶产品将销往西藏、青海、四川等地。
在合作社的抱团取暖下,更知地村已整体脱贫,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小打小闹”,分到的“蛋糕”也越来越大。
截至今年8月,甘南州309个贫困村落实县级涉农整合资金3711万元,共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75个,建立规模化种养基地648个。
“产业发展是最重要的脱贫致富路子。”甘南州扶贫办主任杨学峰说,甘南州今年还将落实草食畜牧业主导产业建设项目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加工生产线的改造提升。
初秋清晨,甘南草原凉意渐浓。在合作社大院,完代克存好鲜奶,盘算着,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